央行和财政部,到底在争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 人话解味经济两会前夕 , 央行和财政部围绕着‘财政赤字货币化’再次正面互怼 。 国人喜围观而好健忘 , 谁还记得2018年央行和财政部的那场口水大战?放在时间坐标轴上 , 这两场论战渊源极深 , 反映的都是特定历史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妙矛盾 。2018年7月13日 , 财政部自称‘2017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显著’ , 话音刚落 ,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博士就撰文驳斥——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 , 没有赤字增加就是耍流氓 。 财政透明度很不够 , 信息披露大而化之 , 缺少公众监督 。 财政部甚至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一推了之 , 将财政风险转嫁给金融部门 。央行徐忠局长说这番话的背景是:2018年7月中美贸易战爆发 , 外贸出口前景黯淡导致经济下行压力骤增 , 有官部门雷打不动的应对策略仍是刺激 。 问题在于 ,刺激分为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 , 如果财政部光空喊口号‘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显著’而不付诸实施 , 显然就需要央行印钞刺激 。 任何一家央行都珍视自身羽毛 。 当时全国上下‘去金融杠杆’口号喊得震天响 , 央行当然不愿落个‘放水’恶名 。此外央行还指责财政部对地方政府背负的巨额债务诿过塞责 , 徐忠局长甚至直接挖苦‘中国财政部喜欢与美国财政部对比 , 强调自己权力太小’ 。 这又是说什么?就在争论前的6月30日 , 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 , 《意见》明确对国有金融资本实行集中统一授权管理 , 明确财政部门的管理责任 。 地方金融资本被划归地方财政部门管理 , 央行显然认为财政部动了自己的奶酪 。面对央行发难 , 财政部一位署名‘青尺’的财政部老倌儿撰文指出:金融机构在地方债务乱象中很大程度扮演着共谋或者从犯的角色 , 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什么意思?地方债务高不能光怨财政部 , 央行纵容也脱不了干系 。神仙打架百姓听音儿 , 争论围绕——获取尽可能多的权力 , 承担尽可能少的责任 。2年后的今天局势急转直下 。 财政赤字的窘境已经让财政部没有资格再奢谈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之类漂亮话了 , 为什么?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 ,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 , 同比下降14.5% ,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22亿元 , 同比下降17.7%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3611亿元 , 同比下降11.5% 。 疫情已经导致GDP增速跌至-6.8% , 亟需财政资金抗疫、投资 。疫情好转刚复工复产 , 填平财政黑洞需要多少真金白银?而财政部是无权印钱的 , 只能靠发债 。 经济前景悲观 , 叠加担忧本币贬值 , 投资者当然更喜欢持有硬通货 , 对低利率的国债并不感冒 。 而提高债券利率呢?则又意味着更大的财政负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高呼——是否可以考虑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我国特别国债规模应该可以达到5万亿元 , 这一次特别国债如果由央行直接购买 , 可以避免国债向市场发行产生的挤出效应 。 不得不说刘专家的想法真是性感极了 , 财政部到二级市场发债 , 债券利率高低取决于市场 , 财政部需要还本付息 , 如此 ,财政部自然就会受到约束而不能随意滥发债 。 此时刘专家蓦然发现:既然财政部到二级市场发债既不好卖 , 还要付出利息 , 央行何不直接零利率买下这笔国债?听听这就刘专家憋出来的高招 , 这算哪门子高招?要知道在信用货币时代 , 央行信用来自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 从美联储到欧央行、日央行……没有哪个央行敢直接为财政部印钞 , 这么干过的委内瑞拉、伊朗、土耳其……下场就是遭市场唾弃 。 连大一财经科班生都懂的简单道理 , 刘专家会不懂?当然不是 , 人家是护主心切 。发表这番高论前 , 刘专家估计也掂掇过吃相可能不雅 , 没忘提前给自己贴金——对于中国经济来说 , 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 出路在于来一场与世界大变局、疫情大冲击相匹配的改革 , 这样才能充分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要形成组合 , 超越部门利益形成一种部门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国家利益面前没有部门利益 , 否则就是没有大局观 , 与中央反复讲大局意识相违背……传统货币理论过时了 , 甚至误导决策 , 如今无须担心通货膨胀……大放此类厥词 。这更是越描越黑!特色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 , 也并不是你想印多少钱就印多少吧?至于国家利益、大局观……这种高调 , 不过是强加给央行的政治大帽子压人而已 。 至于令人脑洞大开的‘传统货币理论过时……如今无须担心通货膨胀’论就更不像人话了 , 中国M2/GDP超过200% , 靠的是拉高房价掩盖住了高通胀 , 谁不懂?吃瓜群众一脸懵逼不懂 , 但央行对财政部、对刘专家的用心和嘴脸却是洞若观火 , 这不等于直接向世界宣告中国央行是财政部的提款机、限央行于万劫不复境地吗?果真如此置人民币信用于何地?还靠什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事实胜于雄辩 ,资本市场洞若观火 。 5月27日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1330开盘后开始下跌 , 先后跌破7.14、7.15两个关口 , 午后进一步逼近7.16关口 , 创去年9月以来新低 。 汇率下跌将直接牵动外商、外资敏感的神经 , 道理很简单 , 赚到手的人民币缩水 , 必将导致拿到手的美元减少 , 而一旦收益被汇率损失冲抵 , 将引发外资撤离潮 。两会定调子的攸关时刻 ,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吴晓灵、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一个接一个出面反驳 , 梳理下——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口子 , 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 , 这样无纪律的操作历来都有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 国民党时期的中国、70-90年代的智利和秘鲁、最近的委内瑞拉等都是例子……政府一旦认为它可以无限量、无成本地从央行获得融资 , 其财政支出行为就会严重丧失纪律……只有当市场完全失灵时 , 才需要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都是大实话 , 没有危言耸听 。结语 。 财政再怎么吃紧 , 也不能逾越法律和信用红线直接印钞 。 靠拉高房价吸收货币流动性、人为制造民生市场通胀并不高那一套假象 , 只是自欺欺人 。 一旦无节制印钞模式开启了第一次 , 主权国家货币信用必将随之丧失 , 资本抽逃必然导致资产价格失去支撑 , 届时砍一万次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者的脑袋都晚了 。延伸思考——财政部和央行之争 , 对部门利益意义攸关 , 但对经济无意义 , 为何?无论发债还是印钞 , 目的不外乎刺激产能 , 而当消费无法对接产能时 , 意义何在?小朋友圈 专注于小众铁粉深度交流 , 请搜索关注 微信公众号『人话解味经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