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馆长住馆60天 常被市民当成看门大爷
文章图片
疫情紧张时 , 方勤穿防护服与博物馆合影 。 受访者供图
从2月13日到5月1日 ,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在馆里住了80天 。 和他在一起的有75位同事 , 但出于安全起见 , 他们不常见面——见面也是“不露真容” , 戴着口罩 , 间隔1.5米 。 和方勤一起的“伙伴” , 还有8只巡逻犬和一池金鱼 。
1月23日 , 武汉封城 , 湖北省博闭馆 。 从那天起 , 馆里便建立了“临期战时机制”微信群 , 确认全馆人员安全 , 成了后来数月方勤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1月27日 , 湖北省博封馆 , 进入完全意义的全封闭管理 , 留守的75人吃住全在馆中 , 不能进出 。
方勤是第76个 。
很多人不明白 , 一座封闭的博物馆 , 为什么还需要那么多人守在里面 , 一关了事不行吗?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 , 必须把风险降到零 。 文物在展厅 , 我们需要24小时保障它的安全 。 尽管现在科技发达有了监控设施 , 但监控室里仍需24小时值班 。 监控设施有报警功能 , 一旦发生异常 , 我们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 此外 , 还要杜绝消防隐患、维护一个场馆运转的物业设备……”方勤说 , “仅博物馆四角的4个岗楼 , 每一个就需要3班倒 , 一班3人 , 这就是36个人 。 原先馆中工作人员有150人左右 , 压缩到一半 , 已是极限 。 ”
方勤本可以不用来的 , 但就像他在3月4日日记中写的:“你是船长 , 就得最后一个下船 , 这是风度 , 也是职业操守 。 ”住在博物馆 , 对普通观众来说像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体验;对方勤来说 , 却像一位船长守护着一艘在波涛中飘摇的海上邮轮 , 和大家一起上船 , 平安靠岸后 , 最后一个下船 。
从封城到封馆 , 一切都发生得很突然 , 得知消息的方勤一时间顾不上太多 。 作为一名曾经的野外考古专家 , 他立刻开始规划“极限生存” , 带上枕头被子、电饭煲烧水壶、红薯鸡蛋……带这些都有讲究 , 方勤解释:“以前在野外 , 鸡蛋丢到烧水壶里一煮就行 , 实在不行红薯削了皮也能吃……”
他甚至做好了长期住在车上的准备 , 连停车位置都想好了——馆里正好有块建筑工地 , 一进馆得先去找插座 , 把车停在插座边上 。 不过 , 事后回想 , 方勤还是觉得自己有疏漏:首先应该带几本书 , 其次应该带一把刮胡刀 。
2月13日 , 准备好行李的方勤 , 从汉口家中开车前往位于武昌的省博 。 过长江时 , 双向六车道的桥上只有他一辆车 , 逆行 。 前一日 , 湖北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数 , 新增病例14840例 。 方勤载着一车“装备”赶到馆里 , 意外地发现大门口竟然空着一间门房 , 就住了下来 , 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要在这儿住多久 。
2月16日 , 下了一夜雪的湖北省博一片白色 , 早上起来 , 方勤戴着口罩和博物馆自拍合影 , “希望这样的合影方式以后都不再有” 。
从1月20日起 , 方勤开始写日记 , 有时候寥寥数语 , 有时候洋洋洒洒 。 在“馆长日记”中 , 主要出场的人物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外面的人、馆里的人、他自己 。 封馆期间 , 博物馆同仁纷纷向湖北省博伸出了援助之手 , 口罩、酒精、消毒用品、药品……每一笔捐助都被方勤明明白白地写在日记里 , “兄弟馆基本都伸手了” 。
除此之外 , “吃”也是一个重要的记录项目:一个人的元宵节 , 他吃了圆圆的鸡蛋和圆圆的糍粑 , 为没吃上肉略感遗憾;听说方勤想吃鱼 , 外地的朋友特地去超市买了10盒豆豉鲮鱼想寄给他 , 因快递停发作罢——后来 , 首都博物馆捐赠了792盒豆豉鲮鱼罐头 , 方勤高兴得当天就给大家分了;天津博物馆馆长发来问候 , 说“疫情过去我一定带着狗不理包子、大麻花去慰问方兄” , 方勤说 , “现在就可以快递呢”……
推荐阅读
- 返校湖北省初高三学生返校 2000多所学校用钉钉数字化复学
- 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今起恢复开放,三天名额半小时“秒杀”
- 艺术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征集藏品
- 汉口学院京山校区即将开工!这也是湖北省京山市首所高校
- 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1例
- 开馆青岛电影博物馆开馆 体验项目全面升级
- 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啤文旅牵手中国银联,共创文旅行业智慧消费新时代
- 预约北京自然博物馆6月2日起恢复开放 将实行实名网上预约
- 博物馆博物馆四个多月闭馆不“放假”, “无人”博物馆文物都很“忙”
- 阿联酋迪拜宣布重新开放博物馆、公共海滩和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