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司马第大屋被大火烧毁近半 老宅防火应警钟长鸣( 四 )


走进黄田古村 , 村中河岸和道路均以石块砌筑 , 河上架设石桥十余座 , 村中巷道平直 , 明沟暗渠相连 , 活水穿村西流 , 排水通畅 。 村中建筑以家庙、住宅和书院、书舍为主 , 建筑上饰以木雕、石雕和砖雕 , 题材丰富 , 雕刻精美 。 主要建筑有洋船屋(笃诚堂)、思慎堂、聚星堂、旗峰公家庙、敬修堂、崇德堂、思永堂等 。 引自山上泉水的绕村水系潺潺的流动不止 , 老乡们悠然自在的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老宅子里 , 暖阳下 , 几个耄耋老人倚墙而坐 , 行云流水般淡彩画一样的生活往事就这样在青砖石板的缝隙间缓缓流淌 , 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图腾?您可以充分想象 。
村中一水中流 , 这一水便是凤子河 , 流经村尾有个深潭叫“情人潭” , 水呈墨绿色 , 瀑布溅起白色的浪花 , 使整个村子都灵动了起来 。 深潭之所以叫“情人潭” , 缘于当地流传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 相传古时 , 黄田村口有位姑娘叫凤子 , 村后有个小伙子叫黄子 , 他们青梅竹马 , 两小无猜 , 邻村一个财主的猪头儿子看上了凤子 , 求婚不成 , 就带着一帮家丁来村里抢凤子姑娘 。 尽管凤子坚决不从 , 但寡不敌众 , 被强行绑到轿上 。 当轿子抬到此潭边时 , 凤子为保守贞节 , 从轿中纵身跳下 。 打柴回来的黄子悲痛欲绝 , 不顾一切跳下深潭随凤子而去 。 此举感动了神灵 , 突然间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 雨后 , 黄子化身成了村东的“黄子山” , 凤子则化身为“凤子河” , 而财主的儿子则化身为河中的“猪头石” , 永世受到凤子河水的冲刷与惩罚 。 如今猪头石确实在水中央 , 其实它是凤子河上一个天然的水利工程 , 河水将花岗岩冲刷出两个大水坑 , 消耗水能 , 以保护凤子河堤与村落的安全 , 这一天然盛景 , 不仅见证了黄田村凤子河的悠久历史 , 也增添了凤子河水的活力与灵性 。
所有的古村落都毫无例外地拥有老宅、大屋以及古巷作为布景 , 黄田村也不例外 。 走进深巷 , 如同迈进了时间隧道 , 延伸的一段一段逐渐远去的绵长悠远的历史 , 令人扼腕叹息 。 望着那片片微凉的灰瓦砖墙 , 像是唐宋隐秘在元明清瓦上的尘埃 , 宛若一宅的光阴故事在流泻 , 优雅了一帘窗棂的明媚 。 而时光里的眼眸 , 终因后人与它的相遇而停留 , 我想 , 所有的游子都将为老屋唱一曲永远的乡愁 。 时间倒回到清代道光初年 , 一个朱姓男子为了满足母亲不能外出而又想看洋船的愿望 , 在家乡建造了这座外形酷似“洋船”的大宅 。 洋船屋的营造 , 就是一个游子出于孝心的乡愁故事 。
老宅防火应警钟长鸣
清朝道光初年 , 当时的泾县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上海经商成为了一方巨富 , 当时开放的上海让他们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 , 每每回到黄田的老家中 , 便向家人讲述外面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 。 朱一乔的老母亲和妻子在听到“洋火轮”的情形后 , 产生了想见一见洋船的愿望 , 但当时的黄田山村交通十分闭塞 , 妇道人家又是缠足金莲 , 行动不便 , 难以出行 , 母亲和妻子想看洋船的愿望终未如愿 , 禀性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 , 与儿子商议后 , 共同修建这座外形和结构酷似大轮船的建筑 , 于是一艘洋船样式的大宅院便诞生了 , 并取名笃诚堂 。 笃诚 , 切实忠诚的意思 , 符合建造洋船屋的本意 。
老宅内房屋的造型结构 , 都是仿照着当年洋船的结构建造的 , 两边的石板小巷一如船舱里的过道和船舷 。 一座座住宅就是船舱 , 而伸向村外的石板桥 , 仿佛是上下船的甲板 。
当您迈入了洋船屋老宅 , 踏上了洋船屋古老的青石板地 , 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故事里 , 这个故事在岁月的风雨中 , 已经飘摇了将近一百六十多年 。 时光百年 , 沧海桑田 , 当年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 , 如今早已是过眼烟云 。 和无数大院的传说一样 , 朱家后来没落了 , 现在的洋船屋里 , 只住着寥寥几位老人 。 老乡们都很淳朴 , 一位阿姨告诉我们 , 最佳观看洋船屋的地点是在村头的一座小山坡上 , 有一个叫观船石的地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