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融创新“贷”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系列观察②

金融金融创新“贷”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系列观察②
文章图片

▲平顶山市正安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 , 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员和农业专家一起 , 进行贷后回访和技术指导 , 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
□河南日报记者 陈慧
压在心口的大石头落了地 , 5月15日 , 站在弥漫着阵阵清香的艾草地 , 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的贫困户张振杰的心中升腾起丰收的喜悦 。 他以前绝不会想到 , 洛宁农商银行不仅主动上门贷款 , 今年2月到期前 , 知道他手头紧张 , 不仅不催 , 还为他办理了续贷 。
张振杰申请的是4万元扶贫小额信贷 , 不仅免抵押、免担保 , 财政还贴息 。 如今 , 全省已有116万贫困户像张振杰一样享受到扶贫小额信贷 。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 金融成为精准扶贫的助推器 。 曾经被视为世界性难题的贫困户贷款如何得到破解?今年 , 金融扶贫又有哪些新作为?记者多方走访 , 为您一探究竟 。
破解贷款难
让农户想贷款、银行敢放贷
来自省扶贫办的数据显示 , 截至4月底 , 我省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532.47亿元 , 居全国第三位 , 共支持11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 逾期率仅0.13% 。
“扶贫小额信贷是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金融产品 , 是贫困户发展产业、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 。 ”省扶贫办开发指导处副处长米永说 , 之所以成效显著 , 得益于“卢氏模式”的创新推广 。
扶贫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收益小 , 一开始 , 金融机构普遍有畏难情绪 。 农户担心产业搞不好、有风险 , 也怕贷款 。
为了推进信贷政策落地 , 2017年 , 我省启动了以“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卢氏县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 , 并于同年7月向全省推广 。
米永表示 , 这种模式实现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 极大调动了基层政府、金融机构、贫困户等的积极性 , 尤其是贫困户的贷后风险 , 由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等共同分担 , 大大打消了银行的顾虑 。 各地扶贫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也为贫困户融入产业链带来绝佳机会 , 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 实现从过去的输血到真正的造血 。
去年8月 , 我省又出台新政策 , 带贫企业每带动1户贫困户 , 可给予10万元的精准扶贫企业贷款 , 贷款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 。 以金融支持激励带贫企业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产品保底价回收、吸纳就业等方式将贫困户纳入现代产业体系 , 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 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
农信社扶贫贷款投放量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80%以上 , 是我省金融扶贫的主力军 。 从2016年起 , 全省53个贫困县农信社(农商行)各类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超过16% 。
从整体效果看 , 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扶贫企业贷款的创新 , 以及“卢氏模式”的推广应用 , 让贫困户和带贫企业既能“贷得到、用得好” , 提高了脱贫帮扶质量 , 也确保扶贫贷款“收得回、可持续” , 形成了“敢贷、能贷、愿贷”的良性放贷机制 。
聚焦“广覆盖”
由“特惠”走向“普惠”
从实践来看 , 随着金融扶贫的深入开展 , 有资金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大多数已获得贷款 , 也切身体会到了金融扶贫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
米永说 , 当前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关键期 , 我省正在推动“卢氏模式”由“特惠”向“普惠”转变 , 通过“政银担”“政银保”模式 , 推动信贷投放由贫困户向非贫困户延伸 , 由户贷向合作社贷、企贷延伸 , 由带贫主体向大众实体延伸 , 力争实现所有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全覆盖 。
在推动金融服务“广覆盖”的同时 , 如何更加规范完善扶贫贷款的管理也是今年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