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方式或长期并存

【?未来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方式或长期并存】——专访中国电信集团区块链与数字经济联合实验室主任梁伟
本报采访人员 李冰
5月26日 , 央行行长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目前 , 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 , 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 何时正式推出尚没有时间表 。
那么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影响我们的“钱袋子”?又将如何与已无处不在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相处”?对金融体系及金融机构又将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带着这些问题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日前专访了中国电信集团区块链与数字经济联合实验室主任梁伟 。
《证券日报》: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影响普通大众的生活?
梁伟:央行数字货币 , 简称CBDC , 是中央银行基于新兴信息技术发行的、承担传统法定货币本质属性的数字货币 , 在我国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称为DCEP 。 对于普通群众而言 , CBDC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支付侧 。 第一 , CBDC意味着更高的支付便利性和信用背书的支付手段;第二 , 与现金相比 , CBDC不易被盗;数字化的货币形式 , 减少了现金交易带来的交易成本;同时 , CBDC实现了可控匿名 , 在对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上 , 可以起到威慑作用 。
《证券日报》:央行数字货币落地后将对金融体系及金融机构将带来哪些影响?
梁伟:央行数字货币 , 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DC/EP) , 顾名思义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重点在于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 , 因此对于整个社会经济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对支付生态的影响 。
首先 , 从货币政策方面来看 , 第一 , DCEP可追踪并控制资金流向 , 有助于央行开展更有效的结构调控 。 第二 , DCEP替代M0 , 会重构基础货币结构从而影响货币乘数 。
其次 , 从支付生态方面来看 ,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与DCEP关联紧密的三类业务 , 一是央行许可的支付业务 , 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二是撬动支付平台流量优势而开展的资管产品销售;三是依托支付大数据信息而衍生出来的征信和风控相关业务 , 例如小额信贷、芝麻信用评分等 。 DCEP升级了传统M0支付便利性 , 因此会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第一类业务产生冲击 , 作为支付流量带入的第一类受影响的话 , 后续会对支付平台第二类第三类影响产生消极影响 。
再次 , 从商业银行影响角度来看 , DCEP采用的央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最大化地减少了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100%准备金 。 发行时 , 由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给商业银行的银行库 , 同时等额扣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 再由商业银行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公众 。 即由央行负责发行 , 商业银行则与央行合作 , 维护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体系 。 一方面 , 与其他商业银行和机构合作 , 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并分散央行所承担的风险 。 另一方面 , 延续当前的货币发行体系可以避免对商业存款产生挤出效应 , 导致金融脱媒 。
《证券日报》:未来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在数据权属及应用问题方面该如何协调?
梁伟:“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 , 相对于DCEP在支付系统的优势在于已经非常的成熟 , 且早已被大众所广泛接受 , 而DCEP尚处于起步阶段 , 终端的接受情况尚未可知;此外 , 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 如余额宝以及基金产品的购买可以看到 , 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 , DCEP和第三方支付各有优劣势 , 不同需求的用户可能会选择不同支付方式 , 因此未来DCEP和第三方支付可能会长期并存 。
双方协调上来看 , 一方面 , 未来在DCEP结算中 , 可以使用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作为DCEP托管和支付机构 。 基于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目前对各种应用场景的渗透 , 以及建立的二维码等收单系统 , 可以在DCEP应用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 。 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DCEP托管和支付机构 , 同时也体现了金融基础设施中的公私合作安排;另一方面 , 在当前数据权属和应用中 , 产生的问题来源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道德风险 。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资金流动可追踪 , 降低第三方机构违法违规操作产生的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