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有瘾汉淮南王刘安的性格与他的结局是一个悖论( 二 )


刘安试图举兵造反是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以后 , 既无外部强援 , 又无相关内应 , 别说造反 , 即使自保都不可能 。 刘安如果有谋反的志向 , 吴楚七国之乱之时是最好的时机 。 文献给了一个有谋反动机而被淮南相夺去兵权的说辞 , 只能是自说自话 。 作为一个诸侯王 , 如果计议举兵谋反 , 丞相根本不能左右局面 。 诸侯王即使稍有举兵谋反的打算 , 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 丞相根本不敢私下包庇 , 否则就是同谋 。 而只要丞相事后举报 , 淮南王早在汉景帝时已成为阶下囚 。 吴楚的使节在衡山王那里被拒之门外 , 在淮南的待遇也是相同的 。 事实是 , 淮南王不愿意看到宗室操戈 , 断然拒绝了吴楚的叛乱主张 。 淮南王是有大智慧的人 , 知道社会安定 , 休养生息才是为政的目标追求 , 战衅不得人心 。 七国之乱尚且如此 , 单枪匹马无疑是以卵击石 , 这是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做的 。 刘安当然更不会去做 。 所处的时机决定他不会造反 。
刘安是汉武帝的叔辈 ,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 也就是刘安“谋反”的那一年 , 刘安已经58岁 。 由于年事已高 , 早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 汉武帝赐淮南王几杖 , 免于上朝了 。 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诸侯王 , 此时 , 无论是雄心还是精力 , 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 都不可能如年轻气盛时那样鲁莽 。 所以 , 说刘安谋反 , 于情于理都不能成立 。 刘安的年龄决定他不会造反 。
史书中刘安“谋反”的种种记述 , 是对官方材料以及告发者说词的引用 。 作为一个史官 , 面对朝廷钦定谋反大案的结论 , 司马迁也无能为力 。 但是史家的春秋笔法是有诀窍的:首先 , 直写官方的结论 , 以与朝廷保持一致;其次 , 把那些捕风捉影、绘声绘色的所谓证据亮出来 , 让读者自行判断;最后 , 在关键的地方使用“隐语”、“曲笔” , 隐晦地表露作者的观点 。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是时 , 故辟阳侯孙审卿善丞相公孙弘 , 怨淮南厉王杀其大(太)父 , 乃深购(构)淮南事于弘 , 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计谋 , 深穷治其狱”才是司马迁的点睛之笔 , 明眼人一看便知 。
【路过有瘾汉淮南王刘安的性格与他的结局是一个悖论】(作者:姚尚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