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有瘾汉淮南王刘安的性格与他的结局是一个悖论


路过有瘾汉淮南王刘安的性格与他的结局是一个悖论
文章图片
淮南王刘安是中国历史上耐人寻味的历史人物 。 他因编著千古奇书《淮南子》而名垂青史;因喜好炼丹之术而创制豆腐;因所谓谋反而“得道升仙” , 留下“一人得道 , 鸡犬升天”的神话故事 。 在他生前或身后 , 贤与不肖的评说皆有 , 毁誉总是纠缠不清 , 剪不断 , 理还乱 。
刘安是什么人?按照西汉朝廷的说法 , 他是一个谋反的诸侯王 。 《史记》、《汉书》中对刘安有“谋反”的长篇记载 。 而同样是《史记》、《汉书》 , 对刘安的所谓“谋反”都有注脚 , 留下曲笔隐语 , 耐人玩味 。
关于淮南王谋反的文献记载 , 大体如下:一是包庇太子 。 主要是因为太子刘迁涉案 , 淮南王向淮南相求情 , 淮南相不允 , 刘安反过来向朝廷陈述淮南相的种种不是;二是阻止雷被从军抗击匈奴;三是威逼并胁迫伍被一起谋反 , 与伍被商谈举兵谋反的具体事宜;四是吴楚七王之乱时淮南王有疑似谋反的企图;五是与衡山王有串联 , 并私造兵器 。 特别是关于谋反的情节 ,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述的篇幅最多 , 除了吴楚七王之乱时淮南王疑似举兵响应之外 , 剩下的全部与淮南太子刘迁有关联 。 先是刘迁涉及雷被举报案遭到朝廷的逮捕 , 刘安一面找淮南相说情 , 一面作了武力对抗的准备;淮南王受到削地处分之后 , 加快了谋反的准备;与伍被、左吴察看地图部署谋反事宜;囚禁伍被父母 , 胁迫伍被参与谋反;淮南国搜出“反具” 。 所有这一切均以“计未决”、“计犹豫”而未成事实 , 并且都是以伍被等人对话形式记述的 。 因为没有谋反的事实 , 所有的材料也都疑似事后的检举 。 即使相信材料是真的 , 不带偏见地读完这一切 , 得出的推理是:淮南王刘安为了保护儿子有谋反企图并且为此作了准备 , 但没有下定决心或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而没有付诸实施 。 最后的结局是 , 淮南王刘安不愿受辱而选择自杀 , 既然自杀 , 显然是畏罪 , 所以谋反罪名也就是确凿无疑的了 。
这样的结论显然是过于简单了 。 事实上从汉代起就一直有人为淮南王鸣不平 , 细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 可以处处发现“春秋笔法” , 对淮南王谋反一案的记述貌似肯定实为否定 , 淮南王刘安“被谋反”的证据倒是清晰的 。
刘安是一个好读书鼓琴 , 不喜狗马弋猎的文人 。 其父因所谓“谋反”而死于流放途中 , 给他的人生投下一个巨大阴影 。 特别是他的童年 , 就是在这样的阴影中度过 , 养成了他文弱内敛的性格 。 与其父张扬外向、好勇斗狠的作风相比 , 刘安吸取了前车之鉴 , 尽可能远离刀兵 , 于读书鼓琴中增加修养 , 做一个好文而有雅量的谦谦君子 。 刘安喜欢结交文人雅士 , 他在朝廷中有来往的人只有武安侯田蚡 , 没有一个赳赳武夫;他的门客中多是先秦各家学派的继承者以及方术之士 。 俗话说 , 秀才造反 , 三年不成 。 刘安的秀才性格 , 再加上一帮帮闲的文人雅士 , 连图谋造反的起码条件都不具备 , 所以说刘安谋反是根本行不通的 。 刘安的性格决定他不可能谋反 。
刘安志在著书立说 , 系统地总结先秦以来的百家学说 , 创一家之言 , 形成“刘氏之书” 。 事实上 , 他也是这样做的 。 编纂《淮南子》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 为此他网罗江淮间有识之士 , 系统地梳理先秦百家学说 , 认真总结汉初统治经验 , 为当世以及后世的刘氏统治者提供经验教训 。 刘安还是一个潜心于炼丹术的诸侯王 , 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 并最终研制成了豆腐 , 成为豆腐鼻祖 。 刘安因学问人品受到朝廷君臣的刮目相看 , 史书关于他与汉武帝的交往几乎全部是道德文章 。 一个醉心于学问的人 , 是没有功夫去考虑谋反这一风险极大 , 却并无成功把握的举动的 。 刘安的志趣决定他不可能谋反 。
刘安治下的淮南国 , 是被一分为三之后的淮南国 , 辖地主要在今安徽江淮地区 , 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人力资源都十分有限 。 淮南与长安远去千里 , 淮南国以北还有众多汉武帝近亲封地 , 小小的淮南国根本没有用兵的回旋余地 。 虽然富庶 , 但要与强大的朝廷对抗是完全不可能的 。 淮南王之女刘陵 , 是史书中提及的重要人物 , 由于是王室宗亲 , 与宫廷有所往来 。 史书记述的“王爱陵 , 多予金钱 , 为中诇长安 , 约结上左右 。 ”刘陵能说会道 , 又是汉室宗亲 , 得以出入后宫 , 结交亲朋 。 作为一个诸侯王 , 谁不愿意与朝廷建立融洽的关系呢?把宗亲之间的来往说成是刺探情报 , 实在是捕风捉影 。 更何况在淮南王的所谓谋反过程中 , 完全没有见到刘陵起到过什么作用 。 实力是硬道理 , 以区区淮南国之力举兵谋反无异于自寻死路 , 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十分清楚这一点 。 实力决定他不可能谋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