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9万元业绩补偿背后:养老与对赌的"错配"

来源: 第一财经网(原始标题:亲和源8169万元业绩补偿背后:养老与对赌的资本化错配)当养老机构遭遇对赌 , 结果会怎么样?宜华健康(000150.SZ)近期发布公告 , 称其收购的著名养老地产机构亲和源2019年未达成业绩承诺 , 曾经被市场认为华丽转身的亲和源创始人、董事长奚志勇因此被宜华健康要求补偿8169万元 。据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了解 , 目前双方就核算的会计政策仍存争议 , 正在沟通过程中 。 但不管结果如何 , 对上市公司还是对于亲和源来说 , 这场对赌走到今天无疑是不尽如人意的 。而在这背后 , 业内人士认为其实这是需要“慢慢来”的养老产业和步步紧逼的对赌之间的一次资本化“错配” 。“养老产业是非常不适合拿来对赌的 。 因为对赌是看当期的收益 , 而养老产业则需要长期投入 , 相当于将需要看长期的产业变得短视 。 ”长江商学院会计学教授薛云奎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不过 , 在奚志勇看来 , 当初引入上市公司一方面是看中上市公司的品牌效应 , 另一方面也是打开了企业的融资通道 , 因为民营养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面临融资难等各种掣肘 。 “这些年关于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其实已经很多了 , 但在土地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落地 , 例如加快养老产业REITs的落地 。 ”奚志勇表示 。针对此事 , 第一财经多次联络宜华健康 , 截至发稿尚未有回应 。养老与对赌的“错配”2016年及2017年 , 宜华健康先后分两次全资收购亲和源股份 , 双方在收购协议中附带业绩承诺 , 也让亲和源成为业内唯一一家与上市公司进行对赌的养老机构 。收购协议中 , 奚志勇承诺 , 亲和源2016年亏损不超过3000万元、2017年亏损不超过2000万元、2018年亏损不超过1000万元、2019年净利润不低于2000万元、2020年净利润不低于4000万元、2021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元、2023年净利润不低于10000万元 。 从这一业绩承诺数字来看 , 要求亲和源每年均实现利润的增长 , 且增长比例并不低 , 从25%至翻倍不等 。宜华健康的公告显示 , 在业绩承诺的前三年 , 亲和源均超额完成业绩承诺 , 甚至2018年完成率达到了541.51% , 盈利达到3415.1万元 。 不过 , 到了2019年 , 业绩急转直下 , 不仅没有实现盈利 , 反而大幅亏损9619.95万元 。8169万元业绩补偿背后:养老与对赌的"错配"
对于为何会遭遇业绩滑铁卢 , 公告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 , 2019年销售不及预期 , 导致收入减少;二是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 , 亲和源陆续有养老社区竣工验收开始摊销成本费用 , 导致养老业务利润较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 。“在签订对赌的时候 , 我们没办法预见到去年的大环境变化 , 最终去年的销售业绩只完成了大约1/3 。 今年疫情期间 , 销售更是全面暂停 。 ”奚志勇表示 。基于累计业绩未达到承诺标准 , 宜华健康主张奚志勇需向上市公司支付补偿款8169万元 。 不过 , 据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了解 , 目前双方就核算所基于的会计政策存在争议 , 正在沟通过程中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 , 从本质上看 , 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为养老产业与对赌其实是一场错配 。在薛云奎看来 , 养老产业的返本周期本来就很长 , 一般至少需要6-8年时间 , 甚至可能长达20-30年 。 这是一个需要慢慢投入的行业 , 并且养老产业的战略意义不能光以业绩来衡量 , 而与上市公司的对赌协议则恰恰注重业绩 , 且是较为短期的当期业绩 , 相当于将需要看长期的产业变得短视 , 所以养老产业是非常不适合进行对赌的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 , 养老产业的性质决定了其盈利率不会太高 , 很难持续满足上市公司对赌的要求 , 况且养老行业目前还在培育阶段 , 不能过早地谈退出 , 也不能过早地谈资本化 , 需要给予行业时间 。 另外 , 对于养老、医疗健康等关系到民生且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进行对赌 , 在资本的裹挟下 , 不排除个别机构会因为短期的业绩追求出现业务急功近利或走形 , 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养老地产的融资难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 , 截至2018年末 ,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49亿人 , 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67亿人 , 占总人口的11.9% 。随着老龄化的增长 , 养老产业的机遇不言而喻 。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预计 , 至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13万亿元 。 基于对行业的看好 , 各方人马纷纷加入 , 尤其是在重资产的养老地产行业 , 大型险企、房地产公司、养老服务运营商等近年来陆续涉足其中 。尽管未来可期 , 但许多养老机构近年来都面临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 这也是奚志勇在当初牵手宜华健康的原因之一 。“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 , 特别是养老地产 , 存在缺少抵押物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 跟宜华健康的合作可以快速解决公司最难的问题 。 ”当年 , 奚志勇在与上市公司交易时接受媒体采访表示 。综合业内人士观点和专业文章 , 目前针对养老产业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传统的银行贷款、PPP模式、股权融资、养老产业专项债券、政府政策性补贴等方式 。 不过 , 其中多种方式对养老机构 , 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都有较高的门槛或较大的融资成本 , 而由于部分民营养老地产机构的土地性质问题 , 也无法将其作为抵押物申请低息贷款 。 因此 , 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养老地产机构发展的一大瓶颈 。 据相关数据统计 , 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共有18起融资 , 涉及养老机构的只有3起 。不过 , 在融资难的另一面 , 是国内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市场上针对养老产品的金融产品其实不少 , 不管是债券还是股权基金 , 这些产品苦于寻找优质项目 , 而另一方面 , 市场上又有很多养老企业在找资金 , 根本的问题还是养老企业本身的核心盈利能力 , 是否能够为投资带来所期望的的回报 。 这之间也就成为了金融产品和养老企业运营之间的缺口 。 ”一名养老产业基金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称 , 我国养老地产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 很多项目的运营模式并不完善 , 盈利性薄弱 。 由于前期的投入资本很大 , 而且中高端养老社区需要较大面积来建设食堂、各种活动区域、甚至剧场等公共设施 , 因此通常情况下 , 养老社区入住率需要达到六至七成左右才能达到盈亏平衡 , 但目前的情况是 , 除了上海、北京等地的入住率可以高于七成 , 其他省市虽然也有大量需求 , 但由于难以承担中高端养老社区的费用、养老理念等因素制约 , 发展并不容易 , 许多养老项目的入住率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