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二 )


郝蕾不是最美版本的明明 , 却是最摄人心魄的明明 。 /《恋爱的犀牛》对于一个少年成名的演员来说 , 这个选择既奢侈又莽撞 。 相比起收入高、影响力大的影视剧 , 收入少 , 受众窄的话剧对一个处于黄金年龄的演员来说 , 几乎是一种“浪费” 。在这之后 , 她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余虹 。可以说 , 郝蕾凭借直觉般的演绎撑起了整部电影 。 影评人程青松说 , 这部电影之后 , 看到所有的青春片都会感觉“宿舍门一打开就是余虹从里面跑出来” 。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那个“为了欲望和烂漫的天性 , 不得不付出代价”的余虹 , 成了影迷心中的一团郁结的迷雾 。也正因为她演得太好了 , 在“明明“和”余虹“之后 , 郝蕾被划进了文艺片阵营 , 随之而来的是被标签化 , 被“神经质” , 被小众化 。在当前的影视行业里 , 这对一个演员来说并不是好事 。 被标签化 , 意味着可选择的越来越少 。 更何况在国内 , 女演员的最佳“赏味期限”不过十几年 , 过了黄金年纪 , 可选择的角色就只有烦人的婆婆 , 唠叨的妈妈......即便后来她又拍了贾樟柯的《河上的爱情》、娄烨的《浮城谜事》 , 甚至是陈可辛的商业电影《亲爱的》 , 在这些作品里 , 郝蕾贡献出了超凡的表演 , 但关注度显然不如从前了 。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2012年 , 郝蕾在《浮城谜事》里饰演了一位被出轨的妻子 。在同样处境之下 , 参加综艺 , 上热搜、制造热门事件以获得曝光 , 似乎是很多同类演员的唯一选择 , 可“老思想”的郝蕾还是一根筋 。她坚持不上综艺 , 不炒作 , 演戏之外的工作几乎不接 。 每次跟历任经纪人合作之前 , 郝蕾必定会先说清楚 , “有作品 , 我们可以宣传 , 没事的话别瞎弄这些东西” 。除了演戏 , 她不想浪费任何精力在其他事情上 。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有人说 , 郝蕾是内地唯一一个有演技 , 不会营销的演员 。 /《非常静距离》中央戏剧学院博士余露儿在文章里如此评价郝蕾:“郝蕾最有趣的地方 , 在于她有两层皮肤 , 一个是作为她自己 , 一个是作为演员 , 她得以保护住自己.....没有丢掉她自己 。 正是后者 , 创造了她塑造更好角色的可能 , 这就是郝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 ”没有名气的负累 , “不过度消耗自己” , 保持绝对的专注 , 这拖累了明星郝蕾 , 却成就了演员郝蕾 。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永远的余虹 , 永远的郝蕾 。你必须是你自己1999年 , 《恋爱的犀牛》的编剧廖一梅第一次见到郝蕾 , 就觉得这个女孩不一样 。“她身上有股特任性的劲儿 。 那个劲儿特别像《犀牛》 , 是控制不了身体里的能量、欲望、荷尔蒙 。 所有一切对世界的企图都要从身体里喷出来的感觉 。 ”廖一梅的直觉很准 , 郝蕾和段奕宏主演的2003年版《恋爱的犀牛》 , 成了众多版本中最经典的一版 。舞台上 , 郝蕾一袭红裙 , 时而歇斯底里 , 时而冷漠无情 , 时而在破碎中哀哀呢喃:“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 , 只要有——爱情 。 ”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恋爱的犀牛》至今已经演出了19个版本 , 可郝蕾版本的明明仍旧在人们心中难以抹去 。对观众而言 , 郝蕾的红裙版“明明”就是那朵独一无二的破碎之花 , 鲜艳决绝又迷人 。也许很少人知道的是 , 当年郝蕾还在《恋爱的犀牛》的舞台上唱了一首叫做《氧气》的歌 。有人说 , 郝蕾的唱法 , 是穷尽乐评人的词汇都无法概括的 , 因为那是不按照套路的“戏剧性”唱法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我都快已经走到了所有路的尽头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可惜郝蕾只想当演员 。这首《氧气》 , 郝蕾唱得“冶艳、颓丧、浓烈”——我们听到过女歌手或甜美或高亢或温暖或苍凉辽阔到歌声 , 却鲜有人会像郝蕾这样 , 表达更为复杂的情绪 。乐评人耳帝惊喜地评价道:“她凭借的不是声乐上的技能 , 而是饱含灵气的声音表情、声音性情与声音气质 , 语感可以说比很多职业歌手都要更具有内容与信息量 。 这显然是歌手本身天性里带来的 。 ”姐姐们乘风破浪来了,可郝蕾去哪儿了
如果说敏感、情感丰富与呼之欲出的欲望是郝蕾的天赋 , 那在角色诠释上的收放自如 , 则是她教科书式演技的加成 。郝蕾的表演总是给观众某种感觉——找不出任何用心设计的东西 , 但所有的处理却都无比精准 。在《情满四合院》里 , 郝蕾饰演一位穿着臃肿 , 土得掉渣的寡妇秦淮如 。里面非常著名的一场戏 , 足见郝蕾的分寸感 。在与情敌争论何冰饰演的“傻根”爱的究竟是谁的时候 , 秦淮如不服输 , 但郝蕾的表演却不“用力” , 而是“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