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万众瞩目清凉山:"红色新闻山"的红色历史( 三 )
1949年元旦 , 西北新华广播电台(简称西北台)在清凉山上试播 , 1月5日正式开播 。 此时 , 新华社西北总分社、群众日报社、西北新华广播电台为一套人马、三块牌子 。 总分社社长为林朗 , 报社总编辑由总分社总编辑胡绩伟兼任 , 电台负责人由总分社副总编辑金照兼任 。
西北总分社及其前线分社、群众日报社、广播电台的同志们转战陕北和西北前线 , 采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战地报道 。 例如 , 1947年5月13日 , 新华社播发了采访人员林朗采写的通讯《记蟠龙大捷》 , 以生动的笔墨记述了蟠龙大捷的战斗过程及边区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支持 。 1948年4月22日 , 新华社播发了西北野战军当日收复延安的消息 。 4月23日 , 新华社播发采访人员汤洛写的通讯《毛主席万岁》 , 生动地反映了胡宗南军队进犯延安期间老百姓参加游击队、巧妙打击敌人、热爱毛主席的事迹 。 1948年9月 , 新华社播发前线分社采访人员杜鹏程采写的反映火线见闻的长篇通讯 , 彭德怀副总司令认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这种深入战斗一线采访报道的作风值得提倡推广 。 1948年4月 , 新华社西北总分社成立了收复延安报道组 , 乔迁任组长 , 成员有汤洛、张光、范永新等 。 报道组同志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稿件 , 如《好!延安回来了!》《延安在狂欢》《延安人民的爱和憎》等 , 以激情洋溢的笔触表达了延安军民庆祝胜利的喜悦心情和欢快场景 。 他们还采写了大量反映延安人民恢复生产、工作、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报道 , 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
文章图片
《边区群众报》创刊之初 , 工作人员不到10人 , 进城时已发展到近300人 。 1949年4月 , 解放军逼近西安 。 这时 , 西北总分社(群众日报社)抽出120多人组成西安报业接管组 , 进行学习培训 , 做好进城的准备工作 。 5月20日西安解放 , 接管组也跟着进城 。 新华社西北总分社(群众日报社)开始在西安发稿办公 , 先是出版《新闻简报》 , 及时报道最新消息 , 5月27日就在西安开始出版对开两版的《群众日报》 , 6月1日正式出版对开四版的《群众日报》 。 报社大部分同志分两批从延安到达西安 。 胡绩伟回忆说 , 群众日报社进西安后 , 又接管了国民党原统治的新闻单位200多人 , “一个500多人的大机关住进原来国民党省党部的旧址 , 真够气派!”随着西安解放 , 西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9年6月1日开始在西安播音 , 一周后更名为西安新华广播电台 , 不久又更名为西安人民广播电台(仍为西北台) 。
文章图片
1949年 , 新华社西北总分社、群众日报社、西北新华广播电台这个“三位一体”的机构进入西安后 , 调配干部“成了问题” , 仅八月、九月就向甘肃、青海、宁夏派出了120多位新闻干部;紧接着又派采访人员进疆 , 充实加强新疆的报道力量 。 陕西的报道由西北总分社直接负责 。 1948年—1949年期间 , 西北总分社还在陕西各地及陇东建立了10个支社以加强报道 。
1950年5月 , 新华社西北总分社、群众日报社、西北新华广播电台在西安分别设立独立机构办公 。 5月31日 , 西北军政委员会新闻局根据中央新闻总署的决定 , 确定了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和一野总分社统一整编、建立陕西分社的方案 。 6月1日 , 新华社陕西分社正式成立 , 张帆任分社社长 , 分社业务归属西北总分社领导 。 1954年10月 , 随着西北局的撤销 , 新华社西北总分社随之撤销 , 总分社人员部分调往北京 , 部分调往其他分社或单位 , 大部分留在陕西分社工作 。
四、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
2014年10月中旬 , 采访人员随陕西国画院《我的延安》写生团 , 沿着当年红军在陕北的转战路线 , 重走了一遍延安境内的红色革命旧址 。 看着那些保存下来的珍贵的报刊书籍、宣传张贴画 , 特别是大量的历史照片 , 以及那些熟悉的拍摄者的名字 , 不得不对新闻前辈们肃然起敬 。 有战斗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报道 , 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党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 就有一条条电讯、一份份报纸、一张张木刻版画、一本本宣传册广为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