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汉武帝发明,是关羽最爱,最终却因宋徽宗而成天下名刀

玄德谢别二客 , 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 。云长造青龙偃月刀 , 又名“冷艳锯” , 重八十二斤 。张飞造丈八点钢矛 。各置全身铠甲 。
以上文字出自三国演义首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关羽的82斤冷艳锯 , 通常被称作“青龙偃月刀” 。青龙刀和关羽 , 几乎成了武圣人的一体两面:关刀即关侯 , 关侯即关刀 。在文学演绎作品的烘托下 , 在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中 , 青龙刀的神秘气息与传奇色彩愈发浓郁 , 直至今日 。
『』它被汉武帝发明,是关羽最爱,最终却因宋徽宗而成天下名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侯与青龙刀 , 相互几乎成了代名词
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 , 不存在青龙刀 。“青龙刀成为关羽兵器”的具体时间 , 可考证最晚应为北宋末期 。
从关羽活跃的东汉末期(184-220) , 至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 , 时间跨度接近1000年 。随着科技的发展 , 冶炼锻造技术的进步、以及甲胄形制的变化;导致兵器外形产生了巨大变化 。如果关羽穿越到千年之后(的北宋) , 看到自己在民间流传的形象 , 只怕也会笑出声 。
本文主旨 , 力在求证、随演绎文学作品的流传 , 关羽兵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中间有哪些关键节点 , 最终成为今天所见的青龙刀 。
汉孝武与环首刀
环首刀是汉武帝为远击匈奴 , 便于骑兵作战所发明、应用的一种近战兵器 。因铜制短剑易弯易折 , 且短兵不利于马上刺击 。故用铸铁打造“单手厚脊直刃方头砍刀” , 刀柄末端配一金属刀环 。
单手形制是因无马镫 , 必须腾出一只手握缰绳辅助平衡;
刀脊厚则不已断折;
直刃是因铸刀技术的时代限制 , 西汉中期尚无法铸造曲刃刀(单手曲刃刀的大规模应用是元朝之后);
刀柄末端铸环 , 是为了方便骑手将绳索套过刀环 , 固定手腕 , 避免马上砍杀时兵器脱手 。
关羽佩刀即环首刀 。是中国刀之祖 , 唐刀之前身 , 日本刀的外国直系祖先 。
『』它被汉武帝发明,是关羽最爱,最终却因宋徽宗而成天下名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环首刀流行逾千年 , 深刻影响了东亚各国的铸刀审美观
汉末三国(184-220)时期 , 马镫尚未出现(最早出土的实物马镫为西晋初年 , 且为单侧马镫) 。在缺少马镫辅助身体平衡的情况下 , 骑手无法操持双手兵器 。故斗将手持马槊 , 腰悬环刀 , 冲锋时平端马槊刺击 , 近战时拔出环刀劈砍 。羽望见良麾盖 , 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 , 斩其首还 。--《蜀书六》
关羽“刺”颜良与“斩”其首还 , 并非应用同一种兵器 。刺杀当为马槊 , 斩首则为环刀 。
陶弘景与《刀剑录》
南朝隐士陶弘景 , 活跃时间横跨宋、齐、梁三朝 。陶遍览群书 , 博闻强识 , 对医学、文学、丹药学均有不俗研究 。陶弘景寿数八十 , 手不释卷 , 著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学术专著 。晚年时 , 梁武帝多次赠官而陶不肯受 , 人送外号“山中宰相” 。
陶弘景曾撰名刀名剑注解集 , 称《古今刀剑录》 。书中记录了从夏禹王到三国末期的著名刀剑 。陶并非军学家 , 书中内容有些许谬误 , 但总体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早期兵器通常为铜铸 , 之后铸材逐渐转向精铁 。考虑到陶弘景活跃时间(456-536)为南朝 , 距离汉末三国仅隔200余年 。若从衣冠南渡(307)开始计算 , 时间仅隔100余年 。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 , 可以作为早期“后关羽时代”兵器形制的参考 。
刀剑录中涉及关羽兵器的描写 , 共有两处:关羽剑蜀主刘备 , 以章武元年 , 岁次辛丑 , 采金牛山铁 , 铸八剑 , 各长三尺六寸 。一备自服 , 一与太子禅 , ……一与关羽 , 一与张飞 , 一与赵云 。--《古今刀剑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