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民歌《芙蓉卖钱歌》唱不尽的乡情与眷恋

[]乐清民歌《芙蓉卖钱歌》唱不尽的乡情与眷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乐清民歌《芙蓉卖钱歌》唱不尽的乡情与眷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乐清民歌《芙蓉卖钱歌》唱不尽的乡情与眷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卖嗬卖钱 , 卖钱郎兄到宅前 , 宅前大路通大屋 。一来游嬉二卖钱 。闻知大宅好名气 , 特地到来贺新年 。”
在乐清市芙蓉镇 , 很多人都会唱抛歌、对歌等 , 但会唱《芙蓉卖钱歌》的人则不多 , 据统计只有芙蓉镇的徐金柱、孔茂邦、张保福等几个人会唱 。这首《芙蓉卖钱歌》还被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而这几个人之中 , 又属90岁的徐金柱极具代表性 。他不仅会唱《芙蓉卖钱歌》 , 还捜集、整理、编写了《芙蓉卖钱歌》、山歌、田歌、各种《宝卷》等唱本 , 共计四十几本 。如今 , 他虽已双目失明 , 双耳失聪 , 但由他整理、编写的每一本手稿 , 均成为研究当地流传山歌、小调极为珍贵的资料 。
近日 , 采访人员就来到芙蓉镇 , 拜访徐金柱 , 听他唱一回地道的《芙蓉卖钱歌》 , 听一些人讲徐金柱师徒与乐清民歌的故事 。
【[]乐清民歌《芙蓉卖钱歌》唱不尽的乡情与眷恋】□潇瑜/文 图片由乐清市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A
师徒共同演绎 原汁原味《芙蓉卖钱歌》
当采访人员走进徐金柱的家中时 , 只见90岁的他已穿上喜庆的红衣服 , 戴上礼帽 , 亲朋好友、徒子徒孙都围坐在他的身旁 , 就等着他一开腔 , 其余的人便开始“帮腔” 。
采访人员发现偌大的方桌上摆满了物品 , 有香烛、炒米、瓜果、时令水果、糕点以及红包等 。“我们还原了民间流传的唱《芙蓉卖钱歌》的现场 , 使演唱者在演唱时 , 更能呈现原汁原味的感觉 。”徐金柱的儿子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作出了解释 。
还未开始唱 , 徐金柱的徒弟乐清撞歌省级传承人李立明便先向采访人员介绍《芙蓉卖钱歌》:《芙蓉卖钱歌》又称《芙蓉买钱歌》 , 在每年正月的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的夜间进行 。也就是说 , 唱《芙蓉卖钱歌》是作为一种新春娱乐的表演形式存在 , 更有讨得喜气 ,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 且延续到温州解放初期 。之后 , 传唱者越来越少 , 留下来的《芙蓉卖钱歌》原词也甚少 。大多是凭借老一辈爱唱民歌的村民碎片式的回忆 , 说出的只字片语 , 整理而成 。
唱《芙蓉卖钱歌》非常富有仪式感:歌唱的队伍总共有十个人左右 , 各个头上包头巾 , 腰间系彩带 。领队走在前 , 其余的人有的提灯笼 , 有的挑着箩筐 , 跟在后面 。他们走家串户 , 见屋即唱 。
李立明正兴致勃勃地说着 , 坐在一旁的徐金柱即兴演唱了起来 , 在场很多会唱的人也深受感染 , 开始“帮腔” 。一瞬间 , 大家仿佛置身于户外 , 听到的是原汁原味、高亢嘹亮、有着淳朴民俗民风的民歌 。
B
“我父亲这辈子 , 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花在整理、编写山歌、小调、民间传说上 。尤其是2010年以来 , 几乎每天一醒来就开始整理、编写 , 白天没有写过瘾 , 晚上继续挑灯写 。书桌的电灯也是从60瓦上调到100瓦 , 边唱边写 , 写写停停 , 终因用眼过度 , 视力急剧下降 , 而导致失明 。”《芙蓉卖钱歌》一曲唱毕 , 徐金柱的儿子一面拿出徐金柱多年来整理、编写的四十几本有关山歌、小调等的手稿 , 一面感慨道 。
“这些手稿的字太漂亮啦!”围观的村民看到这手稿 , 大赞徐金柱写的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