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导语:《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大道之行也》 , 这篇文章开篇前两句话就是"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这句古文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天下的大义在于整个天下都是大家所共有的 , 要选择贤良与有能力的人来治理 , 大家彼此之间讲究信誉并且和睦相处 。撇去其他内容不谈 , 其中"选贤与能"讲的就是关于人才选拔和提升的事 。
古代社会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朝廷栋梁的判定 , 除了其是否具有文韬武略外 , 还有一点就是道德水平的考察 , 也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到的"贤" , 是否贤能的依据则主要是体现在忠君爱国和孝顺父母之上 。所以 , 忠孝伦理道德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加也是仕途选拔以及提升的硬性要求 , 这个要求在汉朝时期的人才选拔以及提升机制之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汉朝人才选拔以及提升机制与忠孝伦理观念之间的关系
(1)察举制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西汉王朝经历了秦时暴政和楚汉相争 , 最后汉王刘邦战胜项羽 , 成功开创了西汉王朝 。这时候的西汉王朝民生凋敝 , 百废俱兴 , 亟需休养生息的政策和对于民众思想上的镇定 。优质的管理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 那么此时对于人才选拔的需求就十分的急切 。汉朝有许多的选官制度 , 比如征召、推荐等 , 可是其中最要紧的是察举制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朝官员陶俑
所谓察举制指的是在选官中采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朝廷栋梁 。汉朝的察举制主要由地方郡守等官员 , 根据地方上的人员情况 , 对人才进行举荐 , 然后朝廷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于地方推荐而来的人才再一次进行考核后 , 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职 , 然后服务群众 。这里不仅仅是开始做官需要被察举 , 后面的官职提升也同样需要考核 。当然 , 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机会被推荐 , 只有品德高尚以及才干突出的人才 , 才能被官员举荐 。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 , 察举制度是考核官员的一种主要方式 , 更加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代画像砖
(2)察举制与忠观念之间的关系
察举制度下除了对于未来官员能力考核外 , 最重要的就是其道德品质的审核 , 而我国古代主要的道德品质要求就是忠孝伦理观念 。所谓忠 , 指的是忠君爱国 。想要当官 , 首先就是要对于国家和君主忠诚 , 当然忠诚并不是仅仅凭借肉眼就能看出来的 。汉朝对于官员的忠诚有自己的鉴定方式 , 往往是借助其父辈或者是其自身作风作为参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朝官员影视形象
首先 , 汉朝对于以死效忠国家的人 , 出于褒奖和对于其家族品质的信赖会对于其后代有封官的特殊照顾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 , 封为高景侯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 , 就是一个叫做周苛的人 , 他因为效忠国家而亡 , 所以为了褒奖他 , 将他的儿子封为高景侯 。周苛这个人是当初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 , 可惜还未功成名就被项羽破城后烹杀 , 所以汉高祖为了奖励他这种忠义的行为 , 就让他的儿子做了高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高祖刘邦影视形象
其次 , 忠君爱国还可以体现在做官清廉上 。战争时代的忠诚很好体现 , 就是对于君主的忠心 , 甚至于像周苛那样献出生命 。但是和平时代的忠诚却更加难以体现 , 所以做官和处理事情的态度就会作为忠诚与否的评判标准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如果在任期间十分清廉爱民 , 那就是对国家最好的一种尽忠方式 。
推荐阅读
- 道德|四道诡异的道德难题,至今也没有人给出答案
- 独往者|传承中华古建筑精华,注入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古民居,乔家大院
- 正和岛|读《道德经》:古今成大事者的6个特质
- 文明肇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丨肇庆市开展“朝阳读书”活动之“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讲座
- 三辉图书|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美感与道德如何并存? | 替你读诗
- 安乡县司法局|安乡县司法局2020年第一期道德讲堂开讲
- 道德|讨厌的人总是理直气壮
- 「」李白初次步入仕途,写下一诗,狂放不羁,却惹人心疼
- 校园留声机生存的本能是不道德的
- 道德心理学家:居心不良的人,身上都带有这3个“信号”,趁早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