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塔”到“北斗”,峥嵘岁月见证“中国速度”( 二 )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 , 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 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两天后 , 北京清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那一刻 , 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申请失效最后期限不到4个小时 。
2009年起 , 后续卫星持续发射 , 并在2011年开始对中国和周边地区提供测试服务
2012年 , 由14颗卫星构成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 。
中国选择独立自主开发北斗导航系统的原因在于上文提到的伽利略定位系统计划 。
早期 , 伽利略系统被看作是一个政府财政参与的私营项目 , 项目主管积极邀请中国加入 , 这样在短期内可以获得中国的投资 , 从长远看还能在中国的定位授时市场获得独特优势 。然而 , 由于欧盟委员会的安全与技术独立性政策 , 中国实际上被伽利略系统排除在外 。中国之前的投资也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 这促使中国决定建设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 。
北斗二号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迭代 , 此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对全球提供无源定位 , 与全球定位系统相似 。在计划中 , 整个系统将由16颗卫星组成 , 其中6颗是静止轨道卫星 , 以与使用静止轨道卫星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兼容 。
北斗从其试验系统开始就有其军事目的 , 其正式系统也是一个军民两用的系统 。由于该正式系统继承了试验系统的一些功能 , 能在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技术所不能完成的服务 , 如短报文通信 。
作为“三步”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 , 我国于2009年正式启动北斗三号的建设 。
2017年11月5日 ,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 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 , 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 , 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
■从“灯塔”到“北斗”,峥嵘岁月见证“中国速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图源:人民日报)
2018年年底 , 北斗三号在该轨道上规划的24颗卫星已全部到位 , 标志着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 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服务 , 以及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特色服务 。
2020年5月14日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接受央视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我国计划在下个月发射最后一颗北斗卫星 , 这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收官之星” 。
2020年底前 , 我国将建成由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 , 具备全球服务能力 。未来2035年 , 我国还将计划建成以北斗为核心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
中国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
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 , 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测速、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 , 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 。
【■从“灯塔”到“北斗”,峥嵘岁月见证“中国速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规划将在今年顺利实现 , 从2004年的区域有源定位到2012年的区域无源定位再到2020年的全球无源定位 , 见证了从无到有 , 从弱到强的历史性一刻 , 也标志着中国科技力量的日渐强大 , 敢与时间赛跑的“中国速度” 。(校对/Aki)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