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导演”贾樟柯:他的电影为什么屡屡被禁?
他的镜头下 , 有形形色色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 , 构成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的底色 。“时代向前 , 发出巨大的轰鸣 , 而乡村静默无声 。 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时间摧毁 , 文学和影像正是对逝去时间的收复 。 ”但有的“收复”浮光掠影 , 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气泡 , 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审视和众生扰攘的质疑;有的“收复”则以流动的光影、质朴的还原 , 让我们与消失的过往和记忆重新邂逅 。今年年初 , 电影导演贾樟柯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 , 电影将繁华大都之外的乡村和书写乡村的作家们作为拍摄的对象 , 通过作家们的讲述与追溯 , 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中国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 。
这个题材未必会被喜闻乐见 , 但他还是拍了 。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当他的镜头对准那些广袤的原野 , 那些炊烟袅袅升起的村落 , 那些土地上躬身劳作的背影 , 那些从田间地头走上文坛的作家们 , 那些无数次的回望与书写 , 他又借此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洄游 。1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很小的县城 。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父亲取的 。 “樟” , 是冠大荫浓、气味芳香的树木;“柯”意之一则为“斧头的木柄” 。 男儿当自强 , 父亲希望他将来广阔天地 , 大有作为 。小时候 , 他痴迷古诗词 , 父亲就从县城里的新华书店给他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宋词、散文等 。 他如获至宝 , 小心翼翼地用旧报纸、旧年历包上书皮 , 除自己读外 , 还会分享其他爱书人:“虽然那时候图书资源非常有限 , 也不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 , 但是读书的渴望 , 对书和写作的敬重是骨子里面存在的 。 ”
上了中学 , 他成了一个不够“安分”的人 , 他的内心有一匹无法受困于槽枥之间的野马 。这匹“野马”天马行空 , 但凡喜欢的 , 都会去尝试:留长发 , 跳霹雳舞 , 写诗 , 组诗社 , 印诗集 。“第一次油印诗集 , 他们花了一周 , 到处借办公室 , 晚上不睡觉 , 硬是把诗集弄出来了 。 ”
十几岁时 , 贾樟柯就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 。 即便后来没考上大学 , 山西省作家协会也愿意吸纳他为成员 。但他最初的电影梦始于《黄土地》 。 彼时 , 没人知道贾樟柯看到《黄土地》后那种内心的震撼:
▲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剧照“电影原来不仅是歌颂光辉形象 , 它也可以是真实人生 , 可以调动一个观众的所有经验与感情 。 ”这种仿佛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的觉知 , 让他向那个遥远的“圣殿”发起了冲击 。1991年 , 贾樟柯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 , 但两年后 , 他才如愿以偿 , 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那年 , 他23岁了 , 在电影学院大一新生中 , 属于“老大哥”了 。
1994年冬 , 在电影学院读大二的贾樟柯 , 筹拍了《小山回家》 , 没想到 , 小试牛刀 , 就一鸣惊人 , 该片获得了香港国际影片展短片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 。
▲ 贾樟柯自导自演的《小山回家》27岁时 , 他回到家乡汾阳 , 拍了第一部剧情长片《小武》 。虽然有香港制片投资 , 但他们是当短片做的预算 , 显然不够支持这部长片的资金需求 。 因为缺钱 , 贾樟柯决定用当时中国电影工业已经淘汰的16mm工艺来拍摄 , 在后期漫长的制作中 , 连粘贴样片的胶布都紧缺 。但当时他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疯子” , 每天工作15、6个小时 , 只用了21天 , 就拍出了这部“真实得让人胃疼”的影片 。
▲ 《小武》剧照1998年 , 贾樟柯携电影《小武》参加了柏林电影节 , 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主编夏尔·戴松看完《小武》后激动不已 , 并欣然写下影评《爱与微笑的时节》:“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样给人以如此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他(贾樟柯)的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 , 他这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活力的复苏 。 ”那年 , 《小武》获得了第 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沃尔福冈·施多德奖”等8个奖项 , 但《小武》却在国内没有拿到公映许可证的“龙标” 。“屋漏偏遭连夜雨 , 船破又遇打头风 。 ”随后 , 因为《小武》被举报“影响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 贾樟柯收到了国家电影局的一纸禁令:无限期停止拍摄影视作品权利 。
推荐阅读
- 一位美国小哥分享的“黑人生存法则”
- 寇准的堕落:你看到他的伟大,看不到他的阴暗
- Floyd|遇害黑人死于体内毒物、警察对他的控制只是一个诱因?
- 钱江晚报|浙江小伙为了8年前的承诺,突然请假去……女友拉过他的手臂哭了
- 伟大
- 金牌娱乐|仝卓手写道歉信根本无关痛痒,他的家庭背景才应该好好查查
- 南方大妞|浙江杭州:萧山一老师邂逅无耻亲戚,他的遭遇着实令人气愤不已
- 我们需要更多的贾樟柯
- 驾驶证|男司机遇查掏出一本女性驾驶证,原来他的驾照早被吊销
- 赌王何鸿燊和他的 17 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