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理解“有长少,无尊卑”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尊卑有别,贵贱分明”是先秦周礼的一个重要内容。《意境·系辞》里面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个贵贱尊卑的思想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它所宣扬的就是天子—贵族—臣—民这样的所谓尊卑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称赞统治者关爱百姓的成语叫做“爱民如子”,称赞这样的官吏说是“父母官”,为啥不说是“爱民如父”呢?为啥不说“子女官”呢?这里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呢?透露出的是统治者相对于老百姓骨子里高高在上的姿态。即便他们关爱老百姓,但在骨子里面他们仍然是高高居于老百姓之上的,他们是“尊贵”的,老百姓是“卑贱”的。《管子》第一篇的名字叫做“牧民”,这个“牧”字本来是指养牛的人,引申为放牧,再引申为治理。这里一个“牧”字,就道出了统治者立场对待老百姓的本质态度——老百姓在他们眼里其实就是牛羊一般,他们治理老百姓,就跟放牧牛羊一样。有些人动辄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如今中国礼坏乐崩礼乐不存云云,殊不知,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尊卑有别,贵贱分明”,如果真要遵循这样的礼,那你是尊还是卑?你是贵还是贱? 长幼和尊卑挂上关系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在周宗法制确立之后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宗法制,家族内部的嫡庶之别与国家机器等级关系联系起来,嫡长为尊,庶子为贱,进而确立嫡长的绝对权威,进而确立统治秩序。这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但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搞等级分别的观念早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如今社会,不应该有尊卑之别,但长幼之间的基本伦理,是应该讲究的。
■网友的回复
长幼有序,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思是在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当然,这是对于古文的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应当吸取优良而抛弃不好的传统。而对于“有长少,无尊卑”,我的理解如下:长少,指的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要存在一定的礼貌,比如说,我们的称呼,对父母、师长要有尊敬之心,在语言上要表现出恭敬之意,但是呢,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是没有说长辈比晚辈要高尚。比如说,晚辈做错事,长辈可以打骂。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但是一些家庭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例如婆媳之间,会有说婆婆说的就是对的,而作为儿媳要遵守。有一句说:长辈永远没有错误,晚辈才有错误,这句话是受古代三纲五常约束,其实人哪能不犯错误?因为以前的人重尊卑,而不重道理,所以才会有产生无论在哪方面,都要遵守尊卑这样一种现象。而今我们比较提倡的是一种礼貌上的尊卑,人格上的平等。即有长少,无尊卑,是在礼貌上的有长幼之分,而人格上,无尊卑。才疏学浅,仅个人愚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