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与人为善

题主这种情况倒不能称之为有病,只是从小的生活环境养成的孤僻性格而已。但是孤独总是让人痛苦的,人总是需要被关怀,被爱,被肯定。这些在平常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在题主眼中看来竟然是这么的难以获得。我只能说,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我就是用想像的都有一种窒息感。但是我相信题主有改变的决心,就因为有这个求助,而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沉沦下去或是仇恨社会。这本身已经是种极大的善良了。首先我们还是分析一下这种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吧。从小没有与父母建立起亲密感和依恋感,让题主一直暴露在无助与恐惧中,什么事都只能依靠自己,并且开始变得无法信任他人。同时,由于无法摆脱这种无助,题主幼小的自我开始学习如何讨好他人以期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缺失的肯定和关注。这发展到后来就会演变成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且尽最大努力想去扮演一个“乖孩子”,因为太过在意失败给自己好不容易建起的外壳带来损害,所以变得有些自卑和退缩。题主为什么会被今天周几这种问题激怒?在题主潜意识里是希望自己能够更有用,以便获得更多关注,而鸡毛蒜皮的问题会让题主觉得有被轻视的感觉,所以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同时,同学那种连看个时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可以尽情的依赖别人的“优越条件”,也会激起题主记忆深处那种强烈的无助感,心理防御会立即对这种痛苦产生反应,愤怒也就产生了。而别人交谈会认为矫情,本质上也是一种“酸葡萄”防御机制。看到别人聊天,自己被冷在一边,同样也会激起被冷落的不好回忆。激起题主怒火的不是他人聊天没营养,而是这么简单的对话环境,自己都没有办法加入,只能旁观。这是在对自己生气啊。题主要摆脱儿时的影响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来训练。在暂时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也可以做一些练习。练习一,语言训练。把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写出来,然后拿出来找人交流,用口述的方式再说一遍。这样会锻炼题主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把注意力从自我感受上移到处理问题本身身上。养成就事论事的习惯后,自卑心理的影响会大幅度下降。练习二,真诚训练。一是,别人说话时认真聆听,并且复述别人谈话的关键点,同时抛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总是试图用多说话去引起别人的注意。二是,不要什么话都说,真诚不等于诚实。对于别人的观点,如果赞同,就附议,如果不赞同,就表示给予理解。用真诚来降低与人接触的门槛。第三,换位思考。养成一种思考习惯:如果我处在对方的位置,我会怎么做?不要只是下一个结论,要在脑海里真的假想预演一遍,这样有助于自己认清别人的真实想法。我相信随着题主内心的逐渐强大,这些心理问题最终都是能够解决的,不要急,慢慢来。只要希望生活变得美好的愿望还在,美好的事随时会发生。哦,还有。。少喝心灵鸡汤,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的回复
谢邀,伸出自己的手看看,十个指头都不是一般齐呢,指甲也不一样。大到两只手不一样,小到指尖的指纹也不一样。同一个手指,全天下还没有发现有相同的。这是从生理上看。那么,从心理上看,每个人出生的家庭,成长的环境,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情不一样(甚至按某些学说还有前世的不同),对人对事看法兴趣会有差别,甚至很大。但又不得不在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旅行玩耍,应当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其实,原本没什么对错高低,只是站在不同立场看有不同的定义。还有,就是你太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就难免难受。越是粗俗,就越有人缘,俗的意思,就是那样的人最多,雅的意思,就是那样的人少,比较难做到。历史上,很多高人,都是有容人之德。与很多比他差的人共处,在很烂很烂的环境下生存,做学问做事。与人为善很简单,平等待人处事即可。要是能做到众生平等,那更高,善莫大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