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些诗不严守格律,为什么会冠上五律、七律二字呢?
本文插图
问题: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 , 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前言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 , 有三种现象 。
一种是七律过渡阶段 , 很多古诗并不完全符合七律的规则 , 在初盛唐常见到这类作品 。
一种是会写 , 但是写不好 , 这种情况冠上七律二字其实也无可厚非 。
【诗词有些诗不严守格律,为什么会冠上五律、七律二字呢?】另一种现象 , 是不懂七律的规则 , 但是作者喜欢冠上七律二字 。 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 。
本文插图
一、七律的规则
七言律诗七言八句 , 中间二联对仗 ,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要粘连 , 平仄要合规 , 押韵要一韵到底 。
相见时难别亦难【难:十四寒 】 押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东风无力百花残【残:十四寒】 押韵
平平平仄仄平平春蚕到死丝方尽
平平仄仄平平仄蜡炬成灰泪始干【干:十四寒 】 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晓镜但愁云鬓改
仄仄仄平平仄仄夜吟应觉月光寒【寒:十四寒】 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蓬山此去无多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青鸟殷勤为探看【看:十四寒 】 押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种律诗也叫做近体诗 , 因为规矩多 , 所以被很多人诟病 。 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枷锁 , 影响了自己创作能力的发挥 。
其实 , 格律诗在很长时间内是进士科的考试诗体 。 对于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来说 , 格律规则就如同今天小学生熟记九九乘法表 , 不但一点也不难 , 而且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
本文插图
二、今人的两种七律
今天的人学习七律 , 当然也有优秀作品 。 好的不说了 , 这里只说两种不好的现象 。
首先 , 多人对于格律诗词不甚了解 , 常常误解字数对了 , 就是诗词了 。
这类“作品” , 老街在这里就不举例了 , 大家可以自己网络上找找 。 我记得在某个全国发行的一份报纸上 , 还见过某领导的水调歌头 , 除了字数对了以外 , 平仄、押韵完全不讲究 。
另外 , 对于现代人来说 , 除了一部分完全不懂的人以外 , 还有一些不喜欢严守规矩的“诗人” 。
这些人比较喜欢创新 , 因此也喜欢把自己的诗冠以七律、五律 。 这种创新诗人 , 常常引起争议 。 这里也不举例了 。
除了不懂格律却冠以“七律”的诗以外 , 我们还常见到很多不知道依谱填词的“词” 。
我们看一首黄庭坚的《雪花飞》 , 正确的填词是依谱填词:
携手青云路稳 , 天声迤逦传呼 。 袍笏恩章乍赐 , 春满皇都 。
○●○○●●○○●●○△○●○○●●○●○△
何处难忘酒 , 琼花照玉壶 。 归袅丝鞘竞醉 , 雪舞街衢 。 ○●○○●○○●●△○●○○●●●●○△
○ , 表示平声 , ● , 表示仄声 , △表示押韵 。
和格律诗类似 , 词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自己的规则 , 必须按照词谱来填写 。 否则的话 , 就成了打油诗了 。
本文插图
三、古人的不标准七律
我们看《唐诗三百首》时 , 会看到好多不符合格律的五律和七律 。 这里并不是古人也不懂 。 而是在不同的阶段 , 会有一些不同的现象 。
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 被人称为半古半律的七律:上半首古体 , 下半首近体: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推荐阅读
- 黑猫评测|明明都是国产手机,为什么有些人更偏爱华为,却不喜欢小米?
- 口袋诗词|蒋介石最后离家乡场景:母亲墓前痛哭,登船时向乡亲伸出三根手指
- 陈冠任|八路军只放一枪,就吓跑了日军,老百姓的传说却有些“变形”!
- 蔷薇蔷薇是春日最后的见证,细品白居易黄庭坚等名家诗词中的蔷薇
- 知历史工作室|因诗词被千古传颂,却也因诗词频繁被贬的豪放诗仙
- 鼎盛军事|叙利亚发射700枚导弹攻击以色列战机,但S-300从未动用,有些难堪
- 鼎盛军事|大量国民警卫队出现街头,特朗普:可动用军队,骚乱有些刹不住车
- 铁血军武|拿破仑到底长什么样?百年之谜被揭开,有些出人意料
- 刚几天,十几名媒体记者在工作中遭到美国警察袭击,有些人被逮捕
- 楠美女播财经|而且成本很高,为什么有些企业还乐此不疲?,财务造假其实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