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 )
而陆逊时任丞相 ,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 , 他本来对二宫之争持中立态度 。 但他对朝臣分裂的现象不能熟视无睹 , 便出言相劝全琮 , 希望他能收敛一些 , 于是全琮又与陆逊不和 。 全琮无视陆逊 , 不久支持太子孙和的顾谭被流放交州 。太子孙和为保全自己 , 便派门下宾客——陆逊的族子陆胤出面请求陆逊帮忙 。 陆逊认为太子孙和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 便出于对社稷稳固的考虑 , 上书孙权陈述利害 。 孙权收到陆逊的上书大为震惊 。 因为陆逊作为丞相当时身在武昌 , 而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则在建业 , 两人相争的事情 , 他为何如此清楚?这时孙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 他不仅下令彻查此事 , 还派人多次责问陆逊 , 陆逊最终忧愤而亡 。 而牵扯其中的杨竺、陆胤、吾粲等人被打入大牢 。 陆逊之死对东吴政局影响很大 , 经过复杂的人事调动 , 重新分配了利益关系 , 孙和同孙霸的关系也稍有缓和 , 二宫之争暂时休止 。四、太子被废 , 鲁王赐死陆逊死后 , 孙权也在权衡二宫之争的危害性 。 他认为必须重新改立太子 , 方可消弭朝政的分裂混乱 。 这时 , 全公主孙鲁班又站了出来 。孙鲁班虽然逼死了孙和生母王夫人 , 但她内心也很不自安 。 当得知孙权想要改立太子之时 , 孙鲁班为了自己安全的考虑 , 便顺着孙权的意思建议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 同时 , 孙鲁班将自己的侄女全氏嫁给了孙亮 。250年秋 , 执意改立孙亮为太子的孙权将太子孙和幽禁 。 许多大臣劝谏孙权不可废除太子 , 带头的则是时任丞相的朱据 。 孙权心意已决 , 便将丞相朱据贬职流放 , 其余出面劝谏的许多大臣遭到流放和下狱 。 250年七月 , 孙权正式下诏废黜太子孙和之位 , 并赐死鲁王孙霸 , 支持鲁王孙霸的一些人物也被一同诛杀 。250年十月 , 孙权正式册立幼子孙亮生母潘氏为皇后 , 这是孙权第一次册立皇后 。 十一月 , 孙权册立孙亮为太子 , 这场持续十多年的“二宫之争”终于结束 。五、放任争斗 , 制衡朝政回过头来看“二宫之争” , 孙权似乎一直在放任其局势发展 , 直到陆逊正式表态后才出面干涉 。 其实这一切孙权都看在眼里 , 孙权之所以放任事态发展 , 是为了再次制衡东吴的政局 。东吴和蜀汉一样 , 都是“外来政权” 。 东吴的统治核心是江北的淮泗集团 , 像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步骘这些人都属其中 , 而江东士族则是被压制对象 。 孙策攻占江东时 , 对江东士族多有杀伐 , 最终被刺客刺伤而亡 。 孙权继任后 , 由于局势未定 , 便一直在居中调和江北淮泗集团和江东士族之间的关系 , 广泛招揽江东士族 。 陆逊则是代表人物 。陆逊很早就跟随孙权 , 从文书小吏到上大将军 , 再到东吴丞相 , 成为三国时期少有的出将入相的人物 。 孙权也对陆逊极为信任 , 不仅将太子托付给他 , 甚把自己的一枚印玺放在陆逊身边 , 让他全权处理东吴和蜀汉的外交事宜 , 陆逊在东吴的权势和地位可见一斑 。
江北淮泗集团对陆逊如此受宠自然是不服气的 , 孙权也很清楚 。 他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再次制衡朝政 , 而“二宫之争”正是这样一个大好机会 。 所以在陆逊正式表态前 , 孙权对此事是听之任之 , 一直在放任事态发展 , 他在等待陆逊站出来 。其实陆逊最正确的方式是保持中立 , 但出于对东吴社稷的考虑 , 身为丞相的他必须要有所表示 。 而只要陆逊出来表态 , 无论他支持太子还是孙霸 , 孙权都可以找到各种理由将他责罚 。 历史中 , 陆逊是因为站在太子一边被孙权责罚的 。 其实如果他支持孙霸 , 孙权照样可以给他罗列一个“废长立幼”的罪名 。陆逊忧愤去世后 , 他的职权则被三个江北淮泗集团的人物所瓜分:步骘担任丞相;诸葛恪担任大将军 , 驻屯武昌 , 领荆州事务;吕岱为上大将军 , 负责武昌右部督 。 而这三人 , 诸葛恪是太子党 , 步骘和吕岱则为鲁王党 。 从此可以看出 , 三人的升迁和其支持太子还是鲁王并无关系 , 孙权就是要借着“二宫之争”来制衡朝政 , 打击江东士族 , 提升江北淮泗集团的权势 。六、由盛转衰 , 影响深远事实上在陆逊死后 , 孙权完全可以就此罢手 , 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这场宫闱斗争 。 但他在陆逊死后的第5年 , 却以废黜太子、赐死鲁王、改立孙亮的方式来结束“二宫之争” , 这就为东吴后期政局的动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孙亮被立为太子时年仅8岁 , 登基时只有10岁 , 所以国家事务均交由孙峻、诸葛恪、滕胤三位辅政大臣处理 。 正如曹魏的曹爽和司马懿那样 , 同为辅政大臣的诸葛恪同孙峻很快发生了矛盾 。 253年 , 也就是孙亮登基的第二年 , 诸葛恪败于孙峻, 被满门抄斩 , 废太子孙和也被逼自尽 。 自此开启了孙峻、孙綝等权臣擅行废立的局面 。258年 , 孙綝废黜孙亮 , 改立孙权六子孙休为帝 。 259年 , 孙綝被孙休定计诛杀 。 264年 , 孙休暴毙 , 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被权臣拥立为帝 。 孙皓因其父孙和”受二宫之争“影响饱受屈辱 , 年幼颠沛流离 , 因此极度缺乏安全感 , 便滥用酷刑、沉迷酒色 , 最终将东吴江山断送 , 成为亡国之君 。可以说 , 东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正是“二宫之争” 。 如果孙权能够妥善处理此事 , 东吴后期的政局便不会如此血雨腥风 , 动荡不堪 。来源;石头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