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观“连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后才恢复名誉


科考奇才黄观:别人“连中三元”都惊为天人 , 他却“连中六元”!“连中六元”的科考奇才 , 因得罪皇帝被除名 , 200年后才恢复名誉!

黄观“连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后才恢复名誉
本文插图

有句成语 , 叫“连中三元” , 意思是指在科举考试中 ,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 。 明清时期 ,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 , 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 三场均夺冠故称“连中三元” 。 “连中三元”又称“三元及第” 。
但凡有过考试经历的人都知道 , 考试不仅拼实力 , 有时还得拼运气 , 准备的内容对口了 , 成绩就会更好 , 如果题出偏了 , 平时学习优秀的同学也会有马失前蹄的遗憾 , 所以 , 考试看似公平 , 但也是充满变数的 , 所以 , 场场能拿第一的考霸 , 真心不易 。

黄观“连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后才恢复名誉
本文插图

正是因为考试不易 , 所以前后经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 , 三元及第者只有16人 , 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 , 金朝的孟宋献 , 元朝的王宗哲 , 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 , 以及清朝的钱棨与陈继昌 。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 , 除了“乡、会、殿”三试外 , 此前还要经历县试、府试与院试 , 参与者更众 , 竞争压力并不比“乡、会、殿”三试小 , 此三试的第一名通称为“案首” 。 “县、府、院”三试考第一 , 则称为“小三元” 。

黄观“连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后才恢复名誉
本文插图

科举之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考个“状元”已属不易 , 连中“三元”则尤为难得 , 至于从县试到殿试 , 六战六捷 , 六获第一 , 难度自然最大 。 但是 , 有人却做到了 , 他就是明代的科场奇才——黄观 。 不过 , 黄观的状元名号 , 明成祖朱棣时却被剥夺 , 直到近200年后才被恢复名誉 , 这究竟是为何呢?
黄观 , 字澜伯 , 又字尚宾 , 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 南直隶池州府贵池人(今安徽省池州市)人 。 其父黄古出身书香门第 , 后家道中落 , 不得不入赘贵池上清溪的许家 。 黄观出生后 , 即从母姓 , 名“许观” 。 黄观自幼即酷爱读书 , 师从元末大儒、翰林待制黄冔 。 黄观自幼便表现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特点 , 很是受老师的青睐 , 夸赞他以后必成大器 。 黄冔在元朝为官 , 以一介汉儒的身份 , 最终竟然为蒙元殉葬 。 虽然在外界纷纷议论黄冔死非其所 , 但在黄观看来老师的选择很正确 , 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忠贞的种子 。

黄观“连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后才恢复名誉
本文插图

黄冔死节后 , 黄观虽然只是个孩童 , 但已经学会鞭策、勉励自己(“父赘许 , 从许姓 。 受学于元待制黄冔 。 冔死节 , 观益自励 。 《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受恩师的影响 , 黄观在学业日益精进的同时 , 也养成一种注重时论、不尚浮夸的好文风 , 为他日后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 黄观以贡生的身份入太学 。 同年八月 , 在南京应乡试 , 中解元 。 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月 , 黄观应会试 , 中会元 。 是年四月 , 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 。 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 , 且耕且守 , 来则拒之 , 去则防之 , 则可中国无扰 , 边境无虞” 。 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 , 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 , 授翰林院修撰 。

黄观“连中六元”的科考奇才,得罪皇帝被除名,200年后才恢复名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