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卫平柳卫平:从原子到恒星,核物理是他的科研“圆心”

柳卫平柳卫平:从原子到恒星,核物理是他的科研“圆心”
图片

人物档案柳卫平 , 从事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研究 , 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亚洲核物理联合会(ANPhA)主席、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抗辐射国家级应用中心主任 。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等奖项 。柳卫平在调试核天体物理实验的探测器受访者供图
“核物理研究就像一个奇妙的游戏 , 我和同事如同一个个大小孩’ , 合起伙来‘搭积木’ , 共同还原核物理的终极真相 。 ”
本报采访人员 陈 瑜
恒星如何演化?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从何而来?近日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核基础和核数据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6家科研院所的同行 , 通过在串列加速器上对核天体物理反应的高精度测量 , 加深了人类对恒星演化的理解 。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
“这个学科国内外竞争非常激烈 , 我们能够一直保持相对领先地位 , 得益于不满足现状、总想去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研究和探索 。 ”对原子能院副院长、核基础和核数据创新团队带头人之一的柳卫平来说 , 这也是他个人科研心得的浓缩 。
用最微观的研究解决最宏大的问题
休闲西服、休闲鞋、双肩包 , 柳卫平的着装符合人们对科研人员的常规印象 。 但有别于一般科研人员 , 柳卫平非常健谈 , 他将外向的性格归因于多元化的成长经历:生于沈阳 , 3岁到北京 , 辗转浙江 , 9岁去贵州 , 17岁又从贵州考到北京大学 。
柳卫平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与生俱来 。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 , 《十万个为什么》成为柳卫平的启蒙读物 , 书甚至被翻烂 。
受在民航系统工作的父亲影响 , 柳卫平从小喜欢航模 。 1977年 , 15岁的柳卫平还是贵州一名初三学生 。 他给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公室写了封信 , 大意是自己特别喜欢航模 , 但又缺乏资料 , 能不能给寄点?让柳卫平没想到的是 , 对方真的给寄来了资料 。 他喜出望外 , 找来几个同伴一起 , 让航模飞了起来 。
“我当时的梦想其实是考北航 , 做飞机设计师 , 去设计大飞机 。 ”让柳卫平没想到的是 , 梦想在高考后发生了改变 。 按照高考成绩 , 柳卫平可以选择北大或者清华 。 “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 , 走遍天下都不怕’ , 北大在贵州招生的技术物理系带了物理两个字 , 所以我选了核物理 。 ”
机缘巧合进了北大后 , 柳卫平对外界看来晦涩的核物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 “它是研究微观世界的 , 但能量密度又特别高 , 可以说是用最微观的研究解决最宏大的问题 。 核物理研究就像一个奇妙的游戏 , 我和同事如同一个个‘大小孩’ , 合起伙来‘搭积木’ , 共同还原核物理的终极真相 。 ”
开启探索核物理世界的大门
1987年 , 25岁的柳卫平被选派到日本理化所做访问学者 。
当时 , 日本理化所新建成一座回旋加速器 。 柳卫平一到日本 , 国际知名核物理学家谷畑勇夫(Tanihata)教授就任命他为寻找新核素的课题组负责人 。 在日本理化所加速器中心历史上 , 这是首次由外国人担此重任 。
柳卫平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挑战 。 “既然让我负责 , 我就一定要把项目做好 。 ”不服输的柳卫平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 , 刻苦钻研 , 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寻找新核素的方案 。
遗憾的是 , 临实验前 , 加速器的半导体探测器受潮影响使用 , 不得已换了另外一个探测器 , 结果后者分辨率不够高 , 实验的成果只在内部刊登 , 没有发表在学术刊物上 。
“假如那个探测器没坏 , 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成果了 。 ”但柳卫平庆幸的是 , 该实验开启了自己探索核物理世界的大门 , 进一步增强了探索的兴趣和自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