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刚强正直、德高望重,这位儒臣为何让明仁宗至死都耿耿于怀?
作者:史遇春
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农历五月 , 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公元1378年~公元1425年)病危 。
此时 , 朱高炽召来少保、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 , 对他说道:
“李时勉在朝廷之上 , 当众侮辱我!”
说完这话之后 , 朱高炽勃然大怒 。
夏元吉劝慰朱高炽 , 并开解他 , 这样 , 朱高炽的怒气才稍稍消去了一些 。
当天晚上 , 也就是农历五月十二(公历5月29日) , 这位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崩逝了 , 享年四十有八 。
话说到这里 , 试问:
这位让大明皇帝朱高炽至死都耿耿于怀的李时勉 , 究竟是何等人物呢?
在讲说李时勉其人之前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李时勉是一位“儒臣” 。
此处所用的“儒臣”一词 , 并非信口开河之语 , 也非泛泛妄加之言 。
明人沈德符在其所著的《万历野获编》卷十九《工部·科道被三木》中 , 曾记载有:
“至正统六年 , 遂以枷项及大臣户部尚书刘中敷等 , 未几 , 复官视事 , 十二月又下狱 。 又未几 , 王振用事 , 遂及儒臣国子祭酒李时勉 , 戚臣驸马都尉焦敬而极矣 。 天顺得辟后 , 坐法荷校者 , 遂不可胜纪 。 ”
据此可知:
一、在明人沈德符的眼中 , 李时勉乃是儒臣 。
二、刑不上大夫 , 原本是中国的礼制 。 古代大多时候 , 在法律案件中 , 这一原则还是被遵循的 。 到了明代 , 就不那么宽容了 , 不但有廷杖、还有荷校 。
明代的廷杖最为臭名昭著 。 廷杖往往由厂卫来执行 。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以前 , 凡受廷杖之刑者 , 去除外衣 , 用厚绵做底衣 , 还重毰迭帊 , 主要是让受刑者感到羞耻而已 , 即便是这样 , 受刑之后 , 仍然需要卧床数月 , 而后伤痛才能得以痊愈 。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初年 , 逆瑾(即宦官刘瑾)用事 , 因痛恨廷臣 , 始去底衣 , 遂有受杖而死者 。
荷校 , 以肩荷枷;即颈上带枷 。
三、明代儒臣受荷校者 , 李时勉在时间上 , 当排在前列 。 此时 , 荷校受辱的官员相对较少 。
四、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 , 即从天顺(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时期开始 , 官员荷校受辱 , 似乎已经成了常态 。
另外 , 关于李时勉的“儒臣”一说 , 并非仅限于明代人 , 清人万斯同所著《儒林宗派》中 , 明代诸儒博考 , 有李时勉【吉水忠文】(吉水为其籍贯;忠文为其后来的改谥) 。
本文插图
下面 , 就来详说一下李时勉其人其事 。
儒臣李时勉 , 名懋 。
也就是说 , 时勉是他的字 , 懋才是他的名字 , 世人都是以其字代替其名来称呼他的 。
他是江西吉安安福人 。
最早 , 在李时勉八岁之后 , 他就已经喜欢上了读书 。
冬日天冷 , 李时勉就用被子将脚裹起来塞进木桶 , 坚持诵读 , 不会因为天寒而停止学习 。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 李时勉考中进士 。
中式之后 , 李时勉被选为庶吉士 , 进入文渊阁学习 , 参与编修《太祖实录》 。
之后 , 李时勉被授予刑部主事 。
接着 , 他又参与重修《实录》 , 书成之后 , 改任翰林侍读 。
李时勉个性刚强正直 , 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 , 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发生重大火灾 。 为此 , 朱棣下诏 , 征求直言 。
李时勉应诏上疏 , 条陈关于时务的事情十五项 。
当时 , 朱棣已经决定要将国都定在北京了 , 他正在安排招徕远方之人前来 。
李时勉却在上疏中说 , 朝廷营建北京的事体 , 是不对的 。 他还说 , 让那些前来进贡的远方国家的人群居在皇帝身边 , 是不适宜的 。
推荐阅读
-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隆平侯张信:建文叛臣,朱棣功臣;功非勇略智计,厚待皆因酬庸
-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宦官的胸怀气度:被指为刀锯之余而不怒,明司礼监掌印怀恩轶事
-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TB」和您一起学历史:清代治河官员的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