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小口罩大合力!仅35天中国口罩日产量增约13.5倍

仅一个月左右 , 我国口罩日产量就从800万只增加到1.16亿只
小口罩里的大合力
1月25日 , 800万只;2月29日 , 1.16亿只……仅35天 , 我国口罩日产量就增长约13.5倍 。
3月1日至4月4日 , 38.6亿只;4月5日至4月30日 , 239.4亿只……仅两个月 , 中国验放出口的口罩就达278亿只 , 约为去年全球口罩总产量的3倍 。
为什么中国口罩产量能这么快增长?让我们来看看4个故事 , 揭开小口罩背后的大合力 。
小口罩折射大能力
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 。 充足的生产空间、完善的品控体系、海量的高素质人才、强大的研发和生产体系……为口罩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龙岗区比亚迪宝龙现代化工业园B4栋2层 , 相当于36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内 , 100条口罩生产线正高速运转 , 蓝色、白色的无纺布经过叠合、卷边、折叠、压平、缝边、焊接……仅需0.6秒就化身为一次性医用口罩 。
这里曾是比亚迪从事手机零部件生产的十万级无尘车间 , 现在却是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商的主力车间 。
比亚迪的"口罩日记"令人惊叹:1月31日决定转产 , 2月10日启动搬迁 , 2月17日口罩量产 , 3月12日日产量达到500万只 , 12天后增至1000万只 , 4月下旬攀升至2000万只 , 稳居全球产能第一!
不仅是比亚迪 , 广汽、上汽通用五菱、格力电器、雅戈尔等众多制造企业纷纷跨界转产 , 成为我国口罩生产的中坚力量 。
"这么多原本与口罩毫不相干的企业能迅速转产口罩 , 显示出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 。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 , 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管理、品控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丰富的经验、充足的人才储备、宽阔的厂房等 , 都为口罩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生产口罩需要宽阔的无尘车间、完善的品控体系 。 "新建一座满足口罩生产标准的十万级无尘车间要30天 , 而比亚迪从启动搬迁到正式量产仅用了7天 。 "比亚迪负责口罩车间搬迁改造的生产负责人刘晓亮说 。
为了确保口罩原材料质量 , 比亚迪专门搭建了颗粒过滤效率实验室和来料检验控制体系 , 所有物料进入车间前都增加了紫外线消毒杀菌程序 。
生产口罩需要高素质人才 。 一条口罩生产线包括齿轮、链条、滚轴、滚轮等1300个零部件 , 而比亚迪的汽车产业群组 , 除了玻璃和轮胎 , 几乎可以研发生产汽车的全部零部件 。 转战口罩机 , 比亚迪3000多名技术人员24小时轮班赶制 , 3天画出400多张口罩机图纸 , 7天就制作出第一台设备!
生产口罩还需要强大的研发和生产体系 。 我国装备制造业拥有大量的数控机床、磨床、模具等高精设备 , 开展大批量精密制造胸有成竹 。
广汽部件工艺工程部工程师范蔚健清晰地记得 , 在组装第一台口罩机时 , 不起眼的口罩耳带焊接反而成了"拦路虎" 。 只焊了两三片 , 焊头就粘在了口罩上 , 整个生产线不得不马上停工 。
超声波焊接 , 关键是焊头 。 可焊头上的锯齿究竟该用6齿还是7齿?要磨尖还是稍有圆弧?钢材硬度又该控制在多大范围?没有人指导 , 但可凭从业经验摸索 。 攻关小组迅速成立 , 搬出了高精度数控机床做实验 , 四天四夜连轴转 , 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0.4毫米乘以1毫米的菱形齿 , 15度左右的斜度 , 齿尖要有弧度 , 齿针要精细抛光 , 锻火处理 , 硬度在58度到60度之间!
采访人员点评
与芯片、汽车相比 , 由两片无纺布、一片熔喷布、一只金属鼻夹、两根耳带组合而成的医用口罩 , 似乎不复杂 。 但这还真不简单 。
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 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完善的品控体系 , 能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和扩充流水线;我们还拥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 , 等等 。 这些都汇聚成"第一制造大国"强大的制造能力 。
小口罩反映大体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