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清平乐》之外 “见钱眼开”的宋仁宗( 二 )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 , 因而遭到这一群体的抵制与阻挠 。 “新政”仅施行年余 , 即于1045年初 , 宣告失败 。 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挤出朝廷 , 各项改革也迅即被废止 。
且不说“新政”如何以具体举措去逐一裁削冗政冗官 , 庆历年间 , 官方铸行的“庆历重宝” , 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庆历新政”为财政节支增收的新举措 , 虽然这一革新举措并不一定合理 。
此“庆历重宝”较宋代通行的“小平钱”(即定值一文、最低币值的小钱)略大 , 却要以一当十 , 以一枚抵当十枚“小平钱”使用 , 故钱文既不曰“通宝” , 亦不曰“元宝” , 而命名为“重宝” 。 “庆历重宝”为宋代“重宝”钱之始作俑者 , 从此 , 以一当十而铸行“重宝”大钱为朝廷增收的举措 , 开始在宋代各个时期有所施行 。
据实测 , 宋代“小平钱”一般而言 , 一枚自重4克左右 。 而“庆历重宝”一枚自重不过6.6—7克左右 , 如果仅以“庆历重宝”与“小平钱”的铸币重量换算来衡定币值兑换的话 , 这与官方强制规定的“庆历重宝”以一当十的币值 , 实在相差太远 。
简单说来 , 仅以铸币金属重量来估值 , 一枚“庆历重宝”顶多只能兑换两枚“小平钱”而已 。 显然 , 这样的兑换比值 , 官方很是有利可图(每兑换一枚“庆历重宝” , 净嫌八枚“小平钱”) 。 因此 , “庆历重宝”以一当十的官方强制币值 , 对于民间金融而言 , 实无异于“图财害命” , 实在是变“新政”为“苛政”了 。 所以 , “庆历重宝”的命运 , 与“庆历新政”的命运相似 , 不久即因受到强烈抵制 , 而不得不取消以一当十的规定币值 , 改作折二、折三 , 即当二、三枚“小平钱”等值流通了 。
“庆历新政”之后 , 宋仁宗的财政日趋吃紧 , 在铸币方面也相当谨慎起来 。 1049年 , 改年号为“皇祐” , 这一年号六年间 , 竟几乎没有铸币存世 。 后世偶尔一见的“皇祐元宝” , 要么被鉴赏家斥为赝品 , 要么被奉为稀世奇珍 , 可终归是真伪难辨 , 至今没有定论 。
文章图片
天圣元宝(对钱)
文章图片
皇宋通宝(对钱)
文章图片
至和重宝(背虢)
文章图片
至和重宝(背虢 , 反面)
至和年间铸币“偷工减料”以搜刮民财
1054年 , 改年号为“至和” , 这一年号三年间 , 新铸“至和元宝”与“至和通宝”的“小平钱”开始流通 , 且各自均有真、篆两种字体的“对钱” , 制作也较为精良 。 不过 , 因为单枚钱币的重量降低至3.8克左右 , 实际上也属于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来搜刮民财 。 民间物价因此大涨 , 一斗米的时价涨至100枚“小平钱”左右 。
据考 , 宋仁宗之前的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的每斗米价才不过20枚“小平钱”;而宋仁宗之后的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的每斗米价也不过60枚“小平钱” 。 可想而知 , 至和年间的通货膨胀还是比较严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