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一、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的关联
把现代化范式作为审视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新视角 , 可以启发人们从另外的方面总结历史经验 。 但新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视角 , 如果完全脱离了革命范式这个视角 , 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解读显然不够完整 。
胡绳在1990年提出:“在近代中国前面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 , 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 。 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 。 ”刘大年也说:“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 。 一是民族不独立 , 要求在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生产落后 , 要求工业化、近代化 。 ”两位史学前辈做出的回答 , 现在基本上可称是近代史学界的共识 。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文章图片

1945年9月 , 中国重庆 , 西摩爵士和夫人 , 蒋介石、阿波罗答彼得罗夫和妻子、帕特里克赫尔利等人出席茶话会 , 庆祝日本投降 。
抗日战争 , 无疑地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 。 同时 , 又由于这个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 中国有了共产党所代表着的先进力量 , 这又使得这个战争自始到终包含了改造旧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 。 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有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一是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 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
应该强调的是 , 无论是革命的范式 , 还是现代化的范式 , 把它们运用于历史研究 , 都应该特别地强调两者都不是孤立的方法 ,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这正如胡绳所说:“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并不妨碍使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 相反的 , 如果不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现代化的许多复杂问题恐怕是难以解释和解决的 。 ”刘大年说得更为明确 , 这“两个问题内容不一样 , 又息息相关 , 不能分离 。 没有民族独立 , 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 , 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 , 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 中国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独立 , 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 ”这与他把抗日战争称为中国复兴的枢纽 , 在思想认识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
二、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所谓的现代化 , 其实有不同的概念界定 。 而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观点 , 即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的过渡 , 过渡的目标 , 是商品经济的发达、教育的发达、工业的发达和国家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 其核心内容是工业化 。 近代中国与日本 , 现代化的最初历程是十分相似的 。 但不同的是 , 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 , 日本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 , 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 , 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 , 通过对外扩张 , 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 。
通过甲午战争 , 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 , 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 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 。 这些赔款 , 是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 是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倍多 。 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 , 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 , 一部分用来发展教育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 ,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 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
甲午战争也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 , 被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 。 这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 , 更能说明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
很多人认为 ,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 。 但严格说来 , 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工业化运动 , 还不是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化运动 。 清末维新运动 , 也提出了有关现代化的一些措施 , 但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列强瓜分的境地 , 这些措施难以实行 。 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时期 , 中国民族工业趁着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 , 有过几年的迅速发展 。 但战后列强重新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 以军阀割据为表现的国家分裂 , 又严重地阻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