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的文史空间青海有群改宗伊斯兰教的藏族,人口过万,不与信仰佛教的藏族通婚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青海有群改宗伊斯兰教的藏族 , 人口过万 , 不与信仰佛教的藏族通婚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 海东市南部 。 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 , 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 。 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沟谷地 ,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 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 , 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 。 在这里有一座山 , 叫卡力岗山 , 隆起于化隆县域的南面 , 横亘于黄河北岸 , 以绵延百里之长、海拔三千四五百米之高而雄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 。
路生的文史空间青海有群改宗伊斯兰教的藏族,人口过万,不与信仰佛教的藏族通婚
本文插图

卡力岗山下有3个乡 , 德恒隆乡、沙连堡乡和阿什努乡 , 3个乡的区域被称作卡力岗地区 。 德恒隆乡距县府驻地39千米 , 人口7215人(2017) , 以回族为主 , 面积247.47平方千米;沙连堡乡 , 距县府驻地28千米 , 人口3819人(2017) , 以回族为主 , 面积95.13平方千米;阿什努乡距县府驻地18千米 。 人口6000(2017) , 以回族为主 , 面积107.5平方千米 。
我们把它们罗列出来 , 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 即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 , 都可以被称为卡力岗人 , 而不单是指生活在这里的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藏族人 。 在一些资料与报道里 , 卡力岗人被专指卡力岗地区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藏族人 , 应该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 我们在这段文字里要写的也正是卡力岗地区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藏族人 。 据1986年统计 , 他们有约9000余人 , 现在估计也就1万多点 , 应该不是卡力岗人的全部 。
路生的文史空间青海有群改宗伊斯兰教的藏族,人口过万,不与信仰佛教的藏族通婚
本文插图

先秦时 , 卡力岗地区为羌人牧地 , 今天的很多民族都是后来迁徙而来 , 包括藏族 。 后来的历史上 , 卡力岗地区应该是以藏族民居为主的 , 因为 , “卡力岗”、“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都是藏语 , 卡力岗是高山、雪山之意 , 德恒隆是老虎沟的意思 , 沙连堡为潮湿之地之意 , 阿什努是宽广地方的意思 。 但是 , 以藏族民居为主 , 并不意味着这里全是藏族 , 化隆县还有汉、回、撒拉等多个民族 , 他们也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 。 而卡力岗所在的湟河地区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聚会与文化融合的地方 。
卡力岗地区干旱少雨 ,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最早接受伊斯兰教是从雨水开始的 。 据传 ,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 今甘肃临夏有个马姓传教士来这里传伊斯兰教 , 正好赶上藏族人求雨 , 他们不让马姓传教士用船渡河 , 马姓传教士就骑马渡过了黄河 。 神奇的是马姓传教士骑马渡河如履平地 , 藏族人见了觉得很了不起 , 就出了10道难题给马姓传教士 。 马姓传教士一一解答 , 并念经祈祷 , 果真下了一场大雨 。 其后 , 马姓传教士借机向藏族人传播伊斯兰教 , 一些藏族人也便很快接受了 。
路生的文史空间青海有群改宗伊斯兰教的藏族,人口过万,不与信仰佛教的藏族通婚
本文插图

为了巩固传播成果 , 改变接受了伊斯兰教的藏族人的生活习俗 , 马姓传教士随后选出藏童10余人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所属八坊)学习伊斯兰经典 , 学成返回卡力岗 , 任阿訇 。 据《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载 , 卡力岗藏族人归信伊斯兰教后 , 即踊跃捐资 , 在该地兴建“起架磅礴 , 结构宏伟 , 砖雕木刻 , 玲珑绝巧 , 漆彩粉染 , 图案艳丽”的清真寺一座 。
当地方志资料显示 , 这是藏族人建起的第一座清真寺 , 当地穆斯林遂称之为“华寺” 。 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 , 卡力岗藏族穆斯林即已自称“回回” 。
路生的文史空间青海有群改宗伊斯兰教的藏族,人口过万,不与信仰佛教的藏族通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