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最初 , 酒令的本意是节制人们饮酒的律令 。 在西周时代 , 它体现为森严的饮酒礼仪制度 。 那时候 , 除设有专门“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 , 在酒宴上还设有监视人们饮酒的“监”、“史” 。 不管敬酒、罚酒 , 都要受到"监”、“史”的节制 , 不准饮酒过度 , 不准有失礼仪 , 违者予以惩处 。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文章图片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 “监”、“史”的节制 , 被“觞政”所取代 。 觞政是在宴会上执行罚酒的使命 。 例如刘向《说苑》中记载:“魏文侯与大夫饮酒 , 使公乘不仁为觞政 , 日:‘饮不开者 , 浮以大白 。 ”文侯引而不尽嚼 , 公乘不仁举曰浮君 。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文章图片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君视而不应 , 侍者日:“不仁退!君已醉矣 。 ”不仁日:“...为人臣者不易 , 为君亦不易 。 今君已设令 , 令不行可乎?”君日:“善 。 ”举白而次 。 故事反映出酒宴的主人所关心的已不再是礼仪问题 , 而是客人必须开怀畅 。 这样 , 酒令的内涵就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而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文章图片

到了汉代 , 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上饮酒作诗 , 每人依次作一句 , 都用相同的平声韵脚 , 联成了一组诗 。 酒喝得很尽兴 , 诗也联出来了 , 被称为“柏梁体”诗 。 从此之后 , 宴会上就产生了即席联句这种助兴取乐的方式 。 不久 , 又由众人联句发展为各人单独作诗 , 即即席赋诗的方式 。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文章图片

晋代石崇在金谷园中宴客 , 不但令客人即席赋诗 , 而且规定:“或不能者 , 罚酒三斗 。 ”由此产生了正式的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 。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文章图片

南北朝时代 , “酒令”单独成词 ,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饮酒行令 。 到了唐代 , 酒令已在社会上普遍盛行 。 当时所行之令已经不再局限于即席联句、即席赋诗 。 词章、经史、藏钩、猜枚、棚皆成酒令 , 花样之新 , 门类之多 , 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文章图片

此后经由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发展而盛行不衰 。 特别是元朝以后 , 由于通俗文学的发展 , 普遍的市井庶民、农工商业者也往往能用活泼通俗的语言作些顺口溜 ,
酒令为什么从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了?
文章图片

唱些小曲 , 所以酒令已不限于土大夫、文人雅土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 , 正如刘姥姥所说:“庄家人闲了 , 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