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拜祖TB 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汉武帝名臣公孙弘( 二 )


齐王死后 , 汉武帝遭受各诸侯王的压力 , 公孙弘等于提醒汉武帝 , 不杀主父偃 , 你就成为诸侯王的目标了!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 , 让主父偃被灭族 。 所以 , 司马迁说“为人意忌 , 外宽内深” , 对有嫌隙的人 , “虽详与善 , 阴报其祸” 。 正如王教授所说 , 状如毒蛇 , 会在暗处喷毒伤人 。
不过 , 汉武帝不是秦二世 , 谁都不可能长时间蒙骗得了他 。 对公孙弘的形象 , 《史记》的记载未免有偏颇之处 。
公孙弘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寻根拜祖TB 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汉武帝名臣公孙弘】除了《史记》 , 《汉书》中也有公孙弘的合传 , 跟《史记》中 , 把公孙弘与主父偃合传不同 , 《汉书》中 , 将公孙弘与卜式、倪宽合为一传 。 这个细节其实代表了《汉书》的作者班固的立场 , 他认为公孙弘和卜式、倪宽是一类人:宽厚、德行高尚 。
我们再来反读公孙弘的另一面 。
寻根拜祖TB 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汉武帝名臣公孙弘
文章图片
1.公孙弘“和”的思想
所谓公孙弘媚上 , 其实有点言过其实 。 他确实不大跟汉武帝争辩 , 但也绝不是事事顺从 。 从罢除沧海郡一事 , 就可见端倪 。
公孙弘二次入朝 , 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出使西南夷 , 做调研工作 。 汉武帝想征发巴蜀百姓 , 修建通往西南夷的道路 , 公孙弘调研回来后 , 认为不可行 , 他极力劝说汉武帝 , 但是汉武帝不听 。
几年后 , 汉武帝又下令修筑朔方城 , 公孙弘再次反对 , 认为太消耗国力 。 汉武帝当然不干 , 他让朱买臣与公孙弘当庭辩驳 , 结果公孙弘被问得哑口无言 。 不过 , 接下来一幕很有意思 , 公孙弘立刻向汉武帝谢罪 , 说:
“山东鄙人 , 不知其便若是 , 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 。 ”
我就一个见识鄙陋的人 , 没看到修筑朔方城有这么多好处 , 那么就请陛下罢停西南夷和沧海郡工程 , 好好营建朔方城吧 。
寻根拜祖TB 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汉武帝名臣公孙弘
文章图片
奇迹出现了 , 杠了几年的汉武帝 , 这次竟然接受了公孙弘的建议 , 停建了西南夷和沧海郡工程 。
可见公孙弘对自己认定的东西 , 还是相当坚持的 , 绝不是司马迁所说事事阿谀媚上 。 所谓媚上 , 很可能是一些无关痛痒 , 或者模棱两可的事 。 更重要的是 , 适当的让步 , 正是公孙弘与汉武帝的沟通技巧 , 比如在朔方城营建上主动认错让步 , 争取西南夷营建上汉武帝的让步 。
这不是大臣与皇帝相互妥协的技巧吗?
有时候 , 大臣进谏不顾皇帝感受 , 一味从“理”出发 , 把皇帝逼到角落里 , 虽然捞了个“铮臣”的好名声 , 往往实际效果不佳 。 所以 , 公孙弘一般只讲事件的来龙去脉 , 把背景讲得清清楚楚 , 通过这些描述 , 让汉武帝明晰利害关系 , 自己做出正确决断 。
皇帝自己的决断 , 和听取大臣的意见 , 很显然自己的决断更有执行力 。 公孙弘这种沟通方式 , 其实相当高明 , 既给了皇帝足够的面子 , 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 怎么能说是媚上呢?
史学家分析公孙弘的著作 , 认为他的思想核心是“和” 。 从宏观层面讲 , 它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 从微观层面讲 , 人主和人臣的对立统一 , 也是“和” 。 也就是说 , 公孙弘以哲学的思想 , 看待君臣关系 , 在矛盾对立中 , 寻找到了一种“和”的处理方式 。
寻根拜祖TB 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汉武帝名臣公孙弘
文章图片
这就是公孙弘长期荣宠不衰的原因 。
无论别人怎么指责弹劾公孙弘 , 公孙弘以“和”的态度 , 不断承认汲黯等人的忠诚 , 检讨自己的不足 , 结果汉武帝越发认为公孙弘为人敦厚 。
2.公孙弘简朴养才的一贯作风
说公孙弘伪诈更站不住脚 , 公孙弘有一个观点 , 他认为皇帝最怕胸怀不够宽广 , 人臣最怕忘了节俭 。 因此 , 公孙弘简朴一辈子 , 他所有的收入全部拿来为国养士 , 平时吃饭绝不吃两道肉菜 , 到死家无余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