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

原始标题:4亿中国家庭爱的表达与迷失 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今天(5月15日)是第27个国际家庭日 。 相较几天后的“5.20”新式情人节 , 家庭日如同爱眼日、气象节一般被大多数人视为“冷知识” 。自从1994年开始 , 联合国就将每年的5月15日设立为“国际家庭日” , 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 , 提高各界对家庭问题的重视 。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
在现代家庭关系之中 , 许多国外家庭有着定期和家人过Family Day(家庭日)的传统 , 当天家庭成员们会放下各自的工作 , 聚在一起野餐、露营、攀岩 , 或修建家里的草坪 , 全身心地享受家庭时光 。 近年 , Family Day的概念被部分外企引进国内 , 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未能普及 , 直到近年儿童心理健康、老年人陪伴等问题成为社会焦点 , 家庭日才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 。通过以下几组数据 , 我们可以感受到重视家庭关系 , 正视当下中国家庭实质问题的必要性:首先是夫妻关系 , 自2003年连续15年上涨的离婚率 ,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 , 2010年离婚率为2% , 2016年达到3% , 2018达到3.2% 。 而2018年的全国结婚率为7.2% , 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
其次是亲子关系 , 中国家庭的亲子陪伴时长 , 据《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 , 中国家长工作日平均每日的亲子陪伴时长为3.7小时 , 且在55.8%的家庭中 , 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 , 父亲在工作日2.9小时的陪伴时长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 。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
最后是一份成年子女陪伴父母时间的数据:工作后 , 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过30天 , 20%的人陪伴时间不足30天 , 24%的人陪伴时间仅有7至9天 , 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时间竟然不到7天 。 整体来看 , 工作后66%的人常年在外 , 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 。几份数据相对客观地呈现出当代中国家庭的基本画像 , 也让夫妻关系疏离 , 亲子间有效陪伴缺失等问题暴露出来 。 当然想要找出矛盾的本质 , 解开中国式家庭的“幸福密码” , 则必须将目光聚焦于每位中国夫妻、中国父母、中国子女 。温情经不起“内耗”中国家庭中的纷繁矛盾 , 都集中体现于“内耗”之中 。 最常见的莫过于夫妻间一方教育子女时 , 随口对另一方说出的“都是你惯的” 。 而这句话的弦外之音自然是“我为家里付出了这么多 , 你却在做老好人” , 以及“我疲惫、孤立无援的时候 , 你为什么没有站在我身边” 。显然 , 这对夫妻间已经很久没有悉心的沟通了 , 虽然彼此间存在着诸多不满 , 但都在等待对方先发现自己的不悦并主动“求和” , 在内耗中消磨着对彼此的爱意 , 直到孩子跳出来成为导火索 , 双方的情绪才彻底爆发 。不同于夫妻间的情感博弈 , 父母与子女间的“内耗”则体现在对彼此时间和精力的消磨中 。 据艾瑞咨询及百度数说联合出品的《201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 , 80.8%的小学生在22点前入睡 , 60.8%在6-7点起床 , 平均睡眠时间8.45小时;68.6%的中学生在22点后入睡 , 45.7%在5-6点起床 , 平均睡眠时间仅有6.82小时 。什么在弱化当代家庭的亲密度?
另一份来自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的数据显示 , 中国学生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为13.8小时 , 名列全球第一 , 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 , 远高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7.8小时的平均值 。从数据上看 , 一位中小学生每天的学习强度 , 似乎并不比一位朝九晚五的白领低 , 并且上班族们起码有“双休” , 而孩子们却是全年出勤 。 而在父母安排的密集档期下 , 孩子们也是“超速”成长 , 但是注意 , 他们同时也被无限剥夺了休息和玩乐的时间 , 以至于和父母最多的交流场景都是在赶往不同补习班的通勤途中 。此外 , 在诸多家庭中还广泛存在着一种恶性消耗 , 即貌合神离的无效陪伴 , 例如一家人聚在客厅却各自玩着手机 , 名义上说花时间陪孩子 , 实际却是边“刷屏”边监督孩子写作业……明明同在一个家 , 有的夫妻却过成了“异地恋” , 老人孩子也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陪伴对方想要分析上文中家庭情感“降温”的根本原因 , 并寻求解决方案 , 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入手:寻找家庭关系间的最适距离?如何稀释时代焦虑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如何让电子屏幕“反碎片化”?例如 , 夫妻间的情感破裂大多源于双方心理距离的疏远 , 他们往往为了维持婚姻表面的平静 , 而对内心的真实想法闭口不谈 , 沉默地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而对于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来说 , 物理距离则成为其陪伴、孝敬父母的最大阻碍 , 即使时常会通过手机视频通话 , 但始终难有一种陪在父母身边的安全感 。再者 , 焦虑时代下 , 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 , 并且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压力传导开来 。 很多父母一心想要为孩子提供高水准的生活 , 却在忙碌奔波中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关怀 , 遗留下难以弥补的情感空缺 。 而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 过早地让其背负起过多负担 , 也许没能跑在前列 , 却错失了美好童年 。关于最后一点 , 有分析将矛头指向了人们形影不离的电子屏幕——手机 。 分析认为 , 这种问题同时存在于成年群体和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群体中 。 对于成年人来说 , 网络上的新鲜资讯 , 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 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 相对而言 , 家庭生活在电子屏幕面前却略微乏善可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