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庄苹果园一个让河北人代代相传的基因记忆,燕王扫北

在河北地区 , 也包括部分山东和河南 。 老年人在聊起祖先的时候都会说:“燕王扫北后 , 洪洞老鸹窝 。 ”每一个河北小孩从懂事起也会听见家里老人总爱叨叨几句山西老家 。 说起家谱、祖先就会提到燕王扫北 , 河北村村空、家家净 , 不同于后世闯关东 , 当时的移民都是强迫 。 官差押解移民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下出发 , 辛苦跋涉来到此地落地生根繁衍至今 。 一路上有着背井离乡、亲人分离的不舍 , 也有着饥餐露宿 , 来到未知他乡重新开拓的痛苦 , 这是一段如今河北人共同的基因记忆 , 那么这一切的源头就要从“燕王扫北”说起 。
梅庄苹果园一个让河北人代代相传的基因记忆,燕王扫北
文章图片
“燕王扫北”在历史书上记载不多 , 历史上管这场战役叫做“靖难之役” , 时间往往追溯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 , 明成祖与建文帝因争夺皇位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 民间相传的“燕王扫北”实际是正史中的靖难之役 , 明初 , 为稳定天下 ,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 藩王就成为当地实际上的土皇帝 , 一地的军政大权皆掌握在藩王手中 , 随着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 就像汉初刘邦的分封制一样 , 地方与中央的危机再次重演 。 原本朱元璋打算传位于太子朱标 , 无奈人算不如天算 , 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早于太祖先死 。 于是朱元璋便按顺序扶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 是为建文帝 。 面对日益严重的藩王矛盾 , 继位之初的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 , 首先先捡软柿子捏 , 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 , 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 , 囚齐王朱榑于京师 , 湘王朱柏自焚死 。 与此同时 , 也在燕王的封地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 , 又以防边为名 , 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 , 准备削除燕王 。 传说建文帝还曾秘密下令擒拿朱棣 , 但是没有成功 。 面对来自侄儿的严重威胁 , 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 , 随后挥师南下 。 这在讲究忠孝的古代就是造反 , 造反也要找个理由吧 。 于是 , 谋士们根据朱元璋定下的如果中央朝廷出现了奸臣乱政的情况 , 藩王就要带兵入京勤王 , 进行“清君侧 , 靖国难”这一条 , 打出来“靖难”的旗号一路南下 。 俗话说“兵来将挡” , 建文帝自然也会安排大军进行攻打平叛 , 结果双方大军在北方的主战场就在河北平原的滹沱河沿岸 , 在此你来我往反反复复的进行了长达很久的“拉锯战” , 把一个原先人口茂密的中原之地摧残成了白骨遍野 , 杳无人烟的无人区 。 战争的结果 , 大家都知道自然是燕王朱棣获胜 , 燕王一路攻入南京城 。 按照朱元璋留下的制度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 , 但不巧建文帝失踪了 , 有的说是自焚而亡 , 反正就是没看见确定的尸体 。
梅庄苹果园一个让河北人代代相传的基因记忆,燕王扫北
文章图片
这场在河北的战争 , 就像用扫帚把整个河北平原扫了一遍一样 。 受战争影响 , 人们能跑的跑 , 被杀的杀 , 作为遭受元末明初改朝换代长期经受战乱的百姓好不容易安定下来 , 加之古代人都有忠君思想 , 战争开始 , 一心思定的民心所向不言而明 。 据《南宫县志》记载 , “燕兵所过 , 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 , 争抗拒之” , 《邢台县志》记载 , “靖难兵起 , 传檄征响 , 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 。 作为自小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燕王当然也是个心狠手辣等人物 , 要不然也不会有起兵对着侄儿下手 , 更别说成功之后屠灭不服的大臣九族、十族 。 对待当地敢反对的百姓也是屠杀 , 于是每攻一地 , 便屠其城 , 赤其地 , 即所谓“燕王愤甚 , 燕京以南 , 所过为墟 , 屠戮无遗”(《南宫县志》) 。 传说当时整个村、整个村的都被屠灭 , 为了斩草除根 , 就安排人晚上在村子里抛散钱币 , 等到第二天一看钱币少了有人捡 , 就搜到再杀 。 等到的确无人来拾钱 , 把一个村子斩杀干净才善罢甘休 。 有的村名例如猫儿寨 , 据说整个村就被杀的就剩下一个猫了;有的叫梅家庄 , 如今的村民里却没一个姓梅地 , 原先的住户都被杀了 。 有的村民躲在了空心的大树洞里 , 结果让练习射箭的士兵对着树射 , 最终也没有逃出一条命 。 当时史书上记载“青燐白骨 , 怵惊心目” , “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 , 战争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