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文化社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

前言:
师爷的全盛时代莫过于清朝的康乾时代 , "无绍不成衙"这个坊间流传的"潜规则"从侧面证明了绍兴师爷在清朝官衙这个"名利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 随着绍兴师爷队伍的壮大 , 绍兴老酒跟随师爷通行各地 , 乾隆老爷的"越酒行天下 , 东浦酒最佳"便是当时对绍兴老酒的极尽美誉之辞 。 那么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呢?
文景文化社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
文章图片
Δ"绍兴师爷"剧照
文景文化社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
文章图片
Δ绍兴黄酒从幕府发展看绍兴师爷成为清朝官场一大特色"师爷"兴起
清代幕府主要分为军事幕府和地方行政幕府 , 而地方行政幕府是清代普遍存在的幕府形式 。 与前朝历代幕府不同的是 , 清代地方行政幕府的成员由地方官员自己掏钱私请 , 参政不主政 , 并无实权 , 多从事一些刑名、钱谷 , 章奏、书启等工作辅佐官员 。 由于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地存在全国各地 , 遍布各级官衙 , 并且贯穿整个清朝时代 , 所以社会上普遍将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称为"师爷" 。 "师爷"这一群体的常态性使得地方行政幕府超越并取代军事幕府成为必然 。 "绍兴师爷"成为官场新秀
师爷又分为奏折师爷和京吏 , 奏折师爷多从事奏章、书记类文墨事务 , 京吏则是参与刑名、钱谷类的管理 。 其中京吏所从事的刑名、钱谷并非一般文人所能 , 所以京吏的特殊性使得大批"绍兴师爷"从一般文人中脱颖而出 。 正是由于绍兴籍的师爷特别多且师爷质量高 , 为人精细严谨 , 善于谋划治理 , 将民生事务处理的相当出色 , 所以清代官场尤其喜欢任用"绍兴师爷" 。 "绍兴师爷"便是以绍兴地区为主的幕僚群体的总称 , 依靠自己的才能辅佐地方官处理政务 , 这一特殊群体不仅遍布全国各地 , 涉及面也相当广泛 , 渗透在政府各个部门 , 所以便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 绍兴师爷在清代政治、经济、司法以及军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活跃了二百多年 , 成为清朝官场的一大特色 , 影响尤为深远 。
文景文化社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
文章图片
Δ演员陈道明饰演"绍兴师爷"清朝官场的人才需求以及绍兴地区人才储备丰富
(一)扬己之长 , 为人作幕
明清时代 , 众多读书人为了"功成名就"这一人生追求 , 选择科举选仕这一独木桥 , 当时的绍兴正是文风炽盛、科举竞争激烈的时候 , 不是还有民间谚语:"一百秀才莫欢喜 , 七个贡生三个举 , 四十五个平平过 , 四十五个穷到底 。 "桥窄人多 , 绍兴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是非常苦难的事情 , 所以不少文人落榜 , 于是他们只得另辟求生谋名之道——为人作幕 , 等待机会 。
(二)文风炽盛 , 人才辈出
文景文化社绍兴师爷为何能在清朝名利场如鱼得水?
文章图片
Δ绍兴"三味书屋"
又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培养的人才所学知识内容僵化 , 社会处事能力缺乏 , 思想保守导致清朝官员"高职低能" , 对于国计民生事务的处理一窍不通这是"师爷"能进入清朝官宦名利场的重要条件之一 。 而有着"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绍兴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 无论是经济、人口、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 有着丰厚的物质条件支撑的绍兴在明清年间成为学术中心 , 不断发展教育 , 并且当时浙东学派的发展到达顶峰 , 基本奠定了绍兴"尚学"的风气 , 为"师爷"这项事业培育了大量储备人才 , 能源源不断地输入官场 。 绍兴师爷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人品
让我们以"一代名幕"王辉祖为例来看看绍兴师爷的才能与人品 。
在王辉祖出任师爷辅佐官员期间 , 他为人清正 , 始终以民为本、为民办事 , 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处理问题 。 经他手的诉讼案件必须反复核验细节对错与真实性 , 凡是对案件尚存疑虑之处 , 他一定会告诫嘱咐主官不可操之过急对犯人使用刑法逼供 , 要注意审讯案件的细微之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