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三 )


本文插图

临泉县博物馆民间收集来两幅木板烙画 , 1994年版《临泉县志》记载 , 1962年 , 临泉成立了一家城关油漆社 , 1972年老艺人们开始转产在木板、家具上制作烙画 。 而这家工厂当时最紧俏的商品就是木板烙画 。 后来虽然工厂消失了 , 但是烙画这门手艺却一直在临泉县民间流传 。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葫芦烙画是烙画的一种延伸 , 用烙画工艺在葫芦上烫出深浅不一的烙痕 , 丰富的层次和色调 , 赋予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 集古朴、典雅、自然于一身 , 颇受人们的喜爱 。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想要在葫芦上作画 , “画布”挑选至关重要 , 要在几千个葫芦库房挑选出精品 。 一个好的葫芦可以激发手艺人的创作灵感 , 天然生长的葫芦 , 外形大小各有不同 , 并无规律可循 , 在描画图详之初 , 就必须结合葫芦特殊的外形进行设计 。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上色是葫芦烙画最重要的部分 。 临泉的葫芦烙画颇有国画中“水墨渐变”的艺术特点 。
风物精致 , 或泼墨的潇洒 , 都在这笔尖温度、运笔速度的默契配合 。 有经验的手艺人 , 必要落笔成形 , 入木三分 , 将自己的个性思想投射其中 , 方能成就一个意蕴深远的葫芦作品 。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如今 , 韩玉梅的葫芦工厂所生产的葫芦烙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 , 国内外的客商纷至沓来 , 订单多了 , 工厂需要增加人手 , 韩玉梅埋藏在心中一个多年的想法也有了实现的希望 。 她带着师傅到农户家中传授烙印技艺 , 帮生活困难的农户找到一条谋生之路 。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在韩玉梅的倡议下 , 周边很多农户都参与到葫芦烙画的传承工作中来 , 葫芦虽小 , 内有乾坤 , 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别有天地 。
寓意吉祥的葫芦 , 烙印下的不仅是眼中风景 , 还有人与人心中的感恩与温情 。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风俗技——杂技马戏 惊险壮观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清晨 , 临泉县韦小庄的韦大龙和韦小龙带着道具出发了 , 和往常一样 , 他们要到爷爷家练功 , 爷爷韦学红是村中有名的杂技师傅 。
韦大龙和韦小龙要准备一个月后的一场演出 , 依据各人的自身条件以及天赋性格 , 韦学红给大龙小龙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杂技动作 , 勤加练习 。
村里每个孩子的童年 , 似乎都是这样度过的 , 他们所在的韦小庄村 , 更是安徽唯一的杂技专业村 。 上至九十九 , 下至刚会走 , 人人有一手 。 韦小庄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 。
临泉阜阳又上央视了!霸屏近40分钟,这次内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本文插图

相传在清代 , 韦小庄一带的村镇就有尚武的传统 ,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村民们挑上担子携儿带女四处卖艺 , 在先人拳脚武术的基础上 , 凭借“吞铁球”“吞宝剑”的技艺以命换粮 , 练习杂技的风俗 , 也就逐渐流传下来 。
1987年 , 北京电影制片厂 , 拍摄故事片《红姑寨恩仇记》特邀临泉县迎仙马戏团的二十六名演员参加演出 , 团长侯德山的“喷火”燃鞭炮成为影片中最精彩的特技表演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