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向胡耀邦叮嘱,这些人绝不能重用!( 六 )


“为什么僵化的原因 。 干得好干不好一样 。 (不仅不一样)要打击 , 而且还得全票的 , 不得罪人 , 大家却觉得可以过得去 。 政府制度是这样 , 党内制度也这样 。 怪现象发生 。 ”邓小平特别提出要加写一段追查所谓谣言的问题 , 说这“实际上是软弱、神经衰弱的表现” , 还说“打击报复的 , 很恶劣风气 , 必须制止、斗争” 。 显然 , 这些意见形成了后来正式稿分析僵化原因的文字 。 对于起草者作出的因为“思想不解放 , 思想僵化”从而产生三种“怪现象”的分析 , 邓小平感到满意 , 说:“我看写得不错 。 ”
关于经济民主问题 , 邓小平就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和按劳分配讲了重要的观点 。 他说:要加这样的意思 , “搞得好的得的多 , 包括领导干部 , 不但有精神奖励 , 就应该多得 , 就应该先富起来 。 ”“积极性没有经济手段调动不行 , 只讲风格 , 风格是不行的 , 对极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 对广大群众不行;一个时期可以 , 长期一辈子不行 。 ”又说:因此 , 要加这个意思: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 这个重要的思想 , 几乎原文写进了正式讲话 。
关于“向前看”的问题 , 邓小平在谈话一开始就强调:“这个历史前提是总的东西 。 ”他说:“问题太多 , 只能解决得粗一些” , “过去处理 , 特别是政治结论上 , 可宽可严宁肯从宽” 。 “对过去 , 正面解决就行了 , 不追查细节 , 从大局着眼 , 对过去的人可以宽一点 , 但应把问题讲清楚 , 可以等待、思索 。 ”“我们只要把大是大非弄清了 , 有些小是小非一件一件弄清楚 , 不可能也不必要 。 有些事 , 不宜多谈 。 有些问题不可能完满 。 聚精会神向前进” 。
在邓小平看来 , 重要的是“引导向前看 , 向后看与向前看的关系” , 以此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实现工作转移 。 但是 , 邓小平并没有忘记指出 , “有些人不能重用” , 如“打砸抢的 , 帮派思想严重的人”、“风派”、“溜派”(指溜须拍马的人——引者注)等等 , 对于这一点 , 邓小平有着相当的警惕 。 早在十届三中全会上 , 邓小平就曾这样回忆过:“还在毛主席指定我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时候 , 王洪文避到上海 , 在那里搞阴谋诡计 。 他跟赖可可说 , 十年后再看 。 这话触动了我 。 ”正因为此 , 邓小平在充分强调顾全大局的同时 , 仍提醒全党十分注意队伍的纯洁 。
对责任制问题 , 邓小平始终给予很大的关注 。 他说 , “总之有赏有罚都同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讲这个问题 。 ”“通过责任制 , 通过赏罚 , 该升的升 , 该降的降 , 不合格的就要降 。 ”“奖励而且物质奖励也到具体的人 , 具体的集体与个人 , 比打屁股效果更大 。 ”这些话正式稿基本吸收了 。 邓小平还谈到“培养专家”问题 。
专家即指知识分子 , 当时“左”的偏见尚未排除 , 因此他说:“专家这样一用 , 就用下去 。 为社会主义事业 。 实际上造福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 。 ”后来正式稿说:“为人民造福 , 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 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 。 ”这就澄清了一个多年来搞乱了的重要是非 。
关于“研究新情况”一节 , 邓小平考虑较多的 , 是改革马上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仅仅改革上层建筑 , 也可以说改革生产关系 , 都可以带来许多问题 。 涉及到大量的人 , 减人安置人 , 什么人学习 , 什么人改行 , 可麻烦了 。 ……等待安排 , 工资照发 , 仍会不满意 。 ”“这个改革会涉及大批人的切身问题 。 ”对此 , 邓小平想到的是:“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并且创造条件使其各得其所 , 是不容易 , 相信群众 , 会取得群众理解、谅解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