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向中国“天问”计划发贺信 不如冷战?

原始标题:艾米莉·拉克达瓦拉:美国没有向中国“天问”计划发贺信 , 还不如冷战时代?4月24日 , 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公布 ,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 观察者网就中美航天合作前景 , 以及大众科普等一系列问题 , 采访了美国行星学会(The Planetary Society)资深编辑 , 著名天文学家艾米莉·拉克达瓦拉女士(Emily Lakdawalla) 。[采访/观察者网 武守哲]观察者网:上个月的月底 ,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一号” , 启动仪式上 , 中国收到了很多国家的贺信 , 其中包括国际宇航联合会、欧洲空间局、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等等 。 很遗憾的是 , 貌似并没有收到美国同行比如NASA的贺信 , 您是否了解美国有关方面对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进展的反应?拉克达瓦拉:官方层面上没有任何反应 , 主要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 中美两国科学家在外太空探索之间的合作很不顺利;但是从民间层面上看 , 美国同行以及航天发烧友们还是对中国火星计划感到很兴奋的 , 美国已经在火星登陆的无人着陆探测器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和中国的火星车握手见面 。美国没有向中国“天问”计划发贺信 不如冷战?
北京时间5月8日早上 , 观察者网视频连线了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拉克达瓦拉女士观察者网: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加入太空竞赛行列 , 其中包括像韩国、以色列这样体量比较小的国家 。 背后的推动力有推进本国科技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 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拉克达瓦拉:提到民族主义 , 很显然每个国家的太空计划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 这牵扯到各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 以及为太空拓展为目标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等等 。 当然了 , 外太空项目的设立确实有可能激发该国研发航天科技的雄心 , 但从科学家共同体的角度来看 , 他们有另一个视角 , 就是尽可能地打破国家主权界限 。美国没有向中国“天问”计划发贺信 不如冷战?
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 , 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 , 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 , 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当我还在布朗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 , 我的导师是詹姆斯·海德(James Head)教授 , 他向我讲起一件事 , 当年美国和苏联打冷战的时候 , 他的部门就和苏联方面合作过 , 互相交换研究数据 , 苏联靠着美国提供的一些数据 , 金星探测计划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美国方面得到的好处是火星项目的大幅度前进 , 也就是说 , 美国和苏联互通有无 , 双方都突破了一些自身短板 , 各自都较为顺利地执行了金星和火星计划 , 两国科学家数据共享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回响 。 所以科学家共同体不关心数据到底在谁手里 , 只要是能拿来用就行 。在这个问题上 , 我们必须要对中国脱帽致敬 。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很多数据和贡献都和美国NASA和欧空局共享 。 但是有趣的是 , 很多国家发展太空科技恰恰是想独占某些数据资源 , 并且将其设为绝密 , 只是把一些技术类环节拿出来国际共享 。观察者网:2013年年底 , 中国的玉兔号月球车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表面 , 两年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外界公布了月球车拍摄的上千张照片 。 你对这些照片做了大量的工作 , 分门别类 , 排列有序 , 放到了网站上 , 让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都可以轻松下载 , 很棒 , 可否再说说其中背后的故事?拉克达瓦拉:长久以来我就在关注全球各地的不同航天所发布的行星、宇宙照片 , 大量的照片尚未公布于众 , 不是因为这些照片是私有的 , 而是对一般人来说不容易找到 。 它们主要是用于科学研究 , 主要受众并不是广大的天文爱好者 , 美国和欧洲的航天档案馆都是这样的 , 这就需要有个具备相当专业知识的人站出来 , 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 把照片发掘出来 , 让普通民众也有能看到这些宝贵科技成果的机会 。 我非常热爱这项惠及大众的科普工作 。美国没有向中国“天问”计划发贺信 不如冷战?
美国没有向中国“天问”计划发贺信 不如冷战?
“玉兔”号月球车发回来的月球表面的图片观察者网:这些照片的版权是不是属于全人类的?拉克达瓦拉:说实话我根本不了解相关版权的具体条款是什么 , 而且我和中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聊起过这件事 , 他们说“我们很高兴看到你做了这样一件好事 , 让普通民众也能一饱眼福” 。 当然这不是中国航天局官方对我的夸赞 , 但没有一家中国版权机构站出来阻止我这么做 。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以分享精神为傲 , 当玉兔月球车的视频和照片传到Youtube之后 , 大家都既兴奋又震惊 , 因为这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 , 人类制造的月球车再次登陆月球 , 并且传回了极为宝贵的月球地表照片 。观察者网:去年在华盛顿举行了第70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 中国再次缺席 。 美方给出的理由是中方参会者申请签证的时间太仓促了 , 导致签证的签发失败了 。 按照我们的理解 , 美国主办方是在有意刁难中国 , 阻止中国参与国际航空合作议程 , 对此 , 您的观点是什么?拉克达瓦拉:我还是希望大家把政府官方的指令和科学界的情感分开来理解 。 从民间的角度 , 我们真的不希望这些不愉快的经历 , 比如签证问题发生在中国科学家身上 。 这很糟糕 , 我们现在都在讨论月球、火星和各种深太空领域的进步 , 但中国在这个重大议题上却缺席了国际宇航联大会 。据我所知 , 一些美国的科学家努力让中国同行在场 , 哪怕是因为各种问题本人无法抵美 , 但会通过其他方式保持联络畅通;而且当时就有两位美国的科学家整理了中国的研究成果 , 和中国有关方面通过电话等方式做了沟通 , 然后替中国航天局做了一个报告 , 在现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 , 这可以部分保证中国不被完全隔离在外 。但这种状况显然不是最理想的 , 美国和欧洲科学家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中国的航天项目的进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