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困惑沉沦,迪图瓦三省吾身


浮士德困惑沉沦,迪图瓦三省吾身
本文插图
【浮士德困惑沉沦,迪图瓦三省吾身】

文/静介
救赎这个词汇是一种抽象化的仪式感 , 当海涅说柏辽兹的音乐让他“梦幻出一个难以置信的充满罪恶的王国” , 在那个浪漫主义初起的时代 , 唯有激烈或者幻灭 , 方能在挣脱怪诞与狂热的历程中表现出暗夜里另一种独有的固执 , 唯有此 , 冲突才是生动的 , 而未被救赎 , 也彰显了个性的偏拗 。
《浮士德的沉沦》源自歌德的巨作 , 柏辽兹在这部被称为音乐会歌剧、音乐传奇剧、清唱剧或者康塔塔的作品中 , 将浮士德设定在原剧中的第二部第四场 。 博学之人举目四望陷入迷茫 , 没有星星的夜幕铺开了沉寂的面纱 , 高山不给他带去快乐 , 大地也拒绝为他绽放花朵 , 而自杀之前听到了美妙的天堂之歌 , 只能与魔鬼之间做一个交易 。 浸入世俗爱情的甜蜜 , 出卖自己的灵魂 , 用幻象的渴望、希冀和进取之心所换回来的 , 却不是被拯救 。
柏辽兹如此破天荒的设计主要是因为个性也来源于自身的痛苦 , 他的主旨是将苦楚变为罪孽 , 让灵魂沉入暗河 , 而不给忧虑以普遍性的解脱 。 在给分别小自己10岁和将近60岁的瓦格纳与马勒这些“喧嚣”的作曲家们做出配器的示范之时 , 柏辽兹还试图让他偏激的执念也能成为后人的标杆 , 然而瓦格纳和马勒更桀骜不驯 , 他们吸纳了柏辽兹在管弦乐方面开创的成果 , 但因为不认可他的人生观 , 而全然没有顾及那种思路上的感受 。 1843年首演的《漂泊的荷兰人》以及1845年首演的《唐豪瑟》都比1846年柏辽兹在巴黎喜歌剧院自指《浮士德的沉沦》的首演还早 , 更加宏伟的音乐都让罪愆摆脱了人性的分裂 , 从而得到升华 。 1910年首演的马勒《第八交响曲》更是严格遵循了歌德的原创 , 对于柏辽兹的“恶意”做了最剧烈的反抗 , 通过宇宙运行一般的声响 , 认定浮士德的追求是一种自强 , 而自强不息的人在天上也爱情尽显 , 浮士德不死的灵魂在更高的天空中欢快飘荡 , 在清凉的永恒中无比高扬 。
北京国际音乐节一贯主张多角度与全方位 , 持续以其秉持的特立独行而又高屋建瓴的态度 , 将各种作曲家的各式体裁逐一具现 。 回顾过往历程时 , 我们会发现主办者在每一届都注重总括 , 其结果是看似无意而又别具深意的创想所显示出来的机缘巧合 。 2005年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2008年《唐豪瑟》、2013年《帕西法尔》和201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 以及马勒去世百年的交响曲全集(2011年第14届 , 以迪图瓦指挥的《第八交响曲》开幕) , 在悖于柏辽兹情绪的同时 , 又以普拉松与图卢兹国家交响乐团(2001年第4届)、托维与卢森堡爱乐乐团(2003年第6届)和艾森巴赫与巴黎管弦乐团(2004年第7届)演奏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来凸示另一种典型性 。 音乐的脉络前后有致 , 总有意想不到的平衡 , 在柏辽兹去世150周年纪念年的今秋 , 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浮士德的严惩完全是柏辽兹的本意 , 顺势而为的阐释者们通过唱词和音乐在舞台上的匹配 , 告诉我们在渴求与追逐的人生中 , 还有反向意义上的歌德 。
浮士德困惑沉沦,迪图瓦三省吾身
本文插图

《浮士德的沉沦》场景:西尔芙之舞
在这种刻意宣扬的时刻 , 选择迪图瓦指挥该剧再合适不过 , 而与他过往的所为和近年的遭遇无关 。 2019年10月21日晚 , 作为第22届音乐节重头戏的该剧在演出之后反响空前 , 最擅长的指挥在最拿手的曲目中 , 挥出了最恰当的分量 。
当迪图瓦1977年就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时候 , 乐界并不认为会有奇迹 , 然而仅用几年时间的磨练 , 蒙特利尔交响就成为加拿大唯一一支具有世界水准的乐团 , 获得“比法国的管弦乐团还法国”的赞誉 。 在25年的任期里 , “音响魔术师”的迪图瓦与乐团灌录了大量法国作品 , 尤以拉威尔和柏辽兹最为著名 , 以至于在CD面世的初期 , 乐迷们选择法国标题音乐时 , 迪图瓦的唱片最受青睐 。 1984-1997年间 , 迪图瓦指挥乐团在DECCA相继录制了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特洛伊人》《浮士德的沉沦》《基督的童年》《浮士德的八个场景》《安魂曲》等17张CD , 管弦乐中鲜明的通透感 , 合奏时虽有强压色彩却并不夸张的力度 , 以及声乐营造出来的多维场景 , 都有格外清晰地呈现 , 1994年演录的《浮士德的沉沦》更是打开了乐思的宝库 , 各种独奏都形象地复现了人物的心理 , 尤以木管最为别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