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索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新模式以爱为帆,助残疾人梦想起航

我市探索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新模式以爱为帆,助残疾人梦想起航
文章图片
支持性就业在开放融合的状态下 , 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大环境 , 实现就业 。
我市探索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新模式以爱为帆,助残疾人梦想起航
文章图片
我市多方联动创建的辅助性就业车间 , 为解决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问题探索新的模式 。
突如其来的疫情 , 放缓了各行各业前进的“脚步” , 但发展永远是时代的主题 , 随着复工复产的不断进行 , 人们陆续回到各自熟悉的岗位上忙碌了起来 , 然而这一切仿佛都与三级智力残疾的小聪(化名)无关 。
21岁的小聪不能算是孩子了 , 不过他的智力水平却只在幼年的程度 , 所以他不能像健全人一样工作 。 往常白天他会去家附近的社区康园中心参加训练并做一些小手工 , 领取几百元的职业训练费补贴家用 , 然而受疫情的影响 , 我市康园中心尚未全面开放 , “失业”的小聪只能待在家中 。
在我市 , 像小聪这样的精神、智力残疾人不在少数 , 其中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更是极少数 。 据市残联的统计数据显示 , 我市现有在册残疾人约6.7万人 , 其中智力、精神残疾人超过2万人 , 占比达30%以上 。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 , 由于自身障碍和环境的影响 , 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就业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而言成功率仍然是较低的 , 其中智力、精神残疾人就业则显得更加困难 。 对此 , 近年来我市针对残疾人中最困难的就业群体 , 通过多年探索 , 与多方联动 , 逐渐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智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支持性的就业道路 , 提升就业层次、实施精准治理的探索正在成势成型 。 在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 , 采访人员深入市残联、市第三人民医院等部门 , 走近精神、智力残疾人 , 倾听他们的心声 。
文/图江门日报采访人员/朱磊磊通讯员/张锦波
现状
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困难
下午6点 , 在外忙碌了一天的梁叔回到家中 , 打开家门 , 不出所料小聪又不在家中 , 梁叔对此早已习惯 。 小聪在小时候发了一场高烧 , 因送医不及时 , 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差 , 最终落下了智力残疾 。 即使到处求医 , 小聪的病也丝毫不见好转 , 智力一直停留在幼年水平 。
“我老婆在酒店当服务员 , 我也经常要外出打工 , 夫妻二人经常不在家 , 平时也管不到他 。 ”梁叔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小聪没有工作 ,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经常跑到外面闲逛 , 有时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 。
“我们也希望他能找到一份工作稳定下来 , 但没办法啊 , 他智力水平有限 , 比较复杂的工作完成不了 , 一般的单位哪里会收啊 , 只能去康园中心做些简单的手工 。 ”望着小聪空荡荡的房间 , 梁叔显得有点忧愁 。
精神、智力残疾人由于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差 , 缺乏工作技能 , 大部分人都难以参与正常的生产生活 。 据市残联的统计数据显示 , 截至目前 , 我市残疾人农村在业加上城镇就业约1.3万人 , 2473家用人单位安置6234名残疾人就业(不含农村在业) , 14家集中性就业企业安置1620名残疾人 , 其中 , 全市智力残疾就业率为24.63%、精神残疾就业率为17.67% 。 想解决精神、智力残疾人员的康复、就业问题任重道远 。
如何帮助精神、智力残疾人员实现就业 , 这是一条曲折的小路 。
对策
1辅助性就业解难题
5月6日 , 天气晴朗 , 一如黄牛仔的心情 。 这一天 , 蓬江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车间全面复工 , 他又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
黄牛仔与妻子黄杏花都是智力残疾人 , 家中还有个正在上学的儿子和疾病缠身的老母亲 , 自从2017年黄牛仔失业后 , 一家人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 然而困难的日子终将迎来转机 , 在蓬江区残联及所在镇残联的帮助下 , 夫妻二人通过了广东兴艺数字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培训和评估 , 进入了辅助性就业车间 , 从事生产企业为残疾学员量身定制的加工产品工作 , 不仅每人每月可以获得1550元的工作收入 , 而且还可享受职工社会保险待遇 。
黄杏花表示 , 进入辅助性就业车间不但解决了目前的生活窘境 , 还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 。 “我原来在康园中心的时候进行过技能培训 , 所以现在的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难 , 但对我们的帮助却提高不少 。 ”黄杏花说 。
为了帮助更多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从辅助性就业到正式劳动就业的转变 , 去年以来 , 市残联和蓬江区残联更积极探索 , 引入社会人力资源机构 , 对接爱心企业 , 依托康园中心现有辅助性就业机构 , 创建“新起点就业康复工场”(爱心助残车间) ,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残联推动、社会承办、企业融入、残疾人参与”的辅助性就业新模式 。
爱心助残车间严格按照企业车间标准设置 , 日常由企业和承接运营机构共同管理 , 企业负责提供生产岗位、设备设施、物流配送、技能培训、生产管理、安全监督等方面的支持 , 并与员工及其监护人签订劳动合同 , 办理合法用工手续 , 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 购买职工医保社保 , 享受企业员工同等福利待遇 , 使残疾人员工逐步实现从日间照料、技能培训向辅助性就业及向社会就业的有效过渡 。
负责对接残联与企业的新起点就业康复工场负责人徐潇潇介绍 , 广东兴艺数字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与每位残疾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 按月发放工资 , 缴纳社保 , 而残疾人职工则要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 , 自食其力 。 “在各类残疾人群体中 , 精神、智力残疾人的就业率是最低的 , 很多人认为他们无法就业 , 实际上 , 通过专门的培训 , 他们同样能够工作 , 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 ”徐潇潇说 。
采访人员从市残联了解到 , 截至目前 , 我市在蓬江区设立的3个试点康园中心已安置80名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就业 。 “我们设立了辅助性救助车间 , 结合企业车间管理制度和康园中心管理制度 , 日常由企业和承接社工机构共同管理 , 既可以解决企业在残疾人员工管理方面的问题 , 也能解决残疾人上班出行难、融入难等问题 , 让他们就近就业实现就业梦想 。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池海才表示 , 我市通过多方联动 , 共同探索解决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就业难题 。
“残联通过链接社会资源解决就业难群体的就业安置 , 企业则通过安置精神、智力残疾人进行辅助性就业获得政策支持 , 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增收赋能 , 实现回归社会 , 切实解决就业难、家庭照料压力大等问题 , 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 ”池海才说 。
2支持性就业实现自食其力
“孩子也想工作 , 她平时坚持服药 , 精神状态稳定 , 没问题的 。 ”精神障碍者小玲的母亲说 , 小玲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 看到父亲独自一人撑起一个家 , 她很心疼 , 也想为家里出点力 。 但由于社会对精神残疾认知薄弱 , 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招聘精神残疾人 。 为此 , 小玲在母亲的陪同下 , 找到了利民社工机构残疾人支持性就业项目组 , 希望自己能得到一个工作机会 。
社工了解小玲的基本情况及就业意愿后 , 对接了广东天宇供应链物流管理有限公司 , 并进行了面试及现场实操 。 虽然小玲在面试和实操中的表现不错 , 但公司负责人对聘用精神残疾人仍存在顾虑 。
针对企业的顾虑 , 社工制定了精神残疾人相关工作管理及安全应急预案 , 消除了企业对聘用精神残疾人的顾虑 , 公司负责人表示愿意为她提供就业机会 。
“我通过面试了 , 很快就可以正式上班咯!”小玲通过微信与社工取得联系 , 分享这个好消息 。
与辅助性就业和庇护性就业不同 , 支持性就业在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能力、兴趣的前提下 , 在开放融合的状态下 , 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大环境 , 实现就业 。 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 , 由就业辅导员辅导残障人士的实际工作 , 对他们进行培训 , 使他们能够在普通单位(非庇护企业)获得稳定、有收入(工资)的工作机会 。
“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是最大问题 , 需要在充分评估残疾人的职业能力、残疾类型后 , 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生产情况 , 按需定制专门的培训内容 , 实现残疾人培训与岗位的精准对接 。 ”徐潇潇表示 , 在同一岗位工作情况下 , 精神、智力残疾人整体工作能力较健全人差距大 , 同时精神、智力残疾人大多有社会心理障碍 , 在类似工作场所的动态环境下很难与陌生人实现有效交流 。 “这就需要我们组织他们参加就业培训 , 加强就业前的教育与培训指导 , 开展模拟就业环境的情景培训 , 提高精神、智力残疾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 ”徐潇潇说 。
小木是一名精神障碍康复者 , 想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 天健社工为小木进行了职业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推荐他到Soul概念餐厅进行实岗性培训 。 在Soul概念餐厅 , 小木进行了3个多月近260个小时的训练 , 并最终掌握了店面清洁、接待客人、下单上菜、厨余清洁等服务技巧 。
社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 为小木链接了江海区康城小区附近的麦当劳 , 经过社工帮助 , 以及在Soul餐厅里的训练 , 小木相信 , 自己可以完全胜任这份工作 。
据了解 , 为小木提供实岗性培训的Soul概念餐厅是在江海区残联的支持下成立的残疾人“就业中转站” , 目前由天健社工中心进行运营 。 该餐厅致力于探索运用社会企业的商业方法去帮助精神、智力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 。 “我们通过结合精智残障人士的性格特征 , 为他们提供如服务员、清洁工、传菜员等5个辅助性就业岗位 , 目前已经有不少精神、智力残障人士在餐厅接受技能培训 。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
期待
各方助力更多
精神、智力残疾人融入社会
在采访中 , 不少相关人士都认为 , 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难题首先要打破众多的前段屏障 , 其中包括教育、身份认同、康复、无障碍设施、社会态度等 , 而社会观念的转变 , 至关重要 。
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难有自身原因 , 如缺乏自信、沟通有障碍等 , 但更重要的是 , 社会对于残疾人尤其是精神、智力残疾人的接受程度不高 。 现实社会中 , 不少人对精神、智力残疾人存在相当严重的心理排斥 , 这种“不接纳”源自于“不了解” 。
“后期发病的精神残疾人只要按时服药就会很稳定,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 ”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康复科副主任吴淑华告诉采访人员 , 与其他残疾人相比 , 精神残疾人四肢健全、生理功能正常 , 经医疗机构治疗、病情稳定后 , 只要正常、及时服药 , 他们在思维、行动上与常人基本无异 , 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 。 可由于社会上普遍对精神残疾人存在诸多认知误区 , 相比其他残疾人 , 精神残疾人就业要困难许多 。 “虽然他们有先天的不足 , 却尽自己的努力在生活 , 他们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 。 ”吴淑华说 。
“相比施舍和同情 , 精神、智力残疾人更渴望平等的接纳、尊重和支持 。 ”市残联副理事长李润娇表示 , 当初各方合作积极探索设立助残就业车间 , 就是想让精神、智力残疾人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 , 还可以体现出自身价值 , 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 “他们工作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有一份收入 , 更重要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 , 让他们对人生怀抱一份积极的希望 , 让生命更有价值、有尊严 。 ”李润娇说 。
此外 , 精神、智力残疾人劳动效率低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 “虽然我们也经过了培训 , 但精神、智力残疾人目前的劳动能力还不足以进入到工厂车间进行生产工作 , 我们只能是针对精神、智力残障员工的具体情况 , 拿来适合的产品给他们进行操作 。 ”广东兴艺数字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黄小珍坦言 , 相对于精神、智力残疾人现阶段能创造出的价值 , 企业目前暂时付出的会更多些 , 不过她也表示 , 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 企业未来可能也会有针对性地开创和挖掘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 , 发挥其自身优势 , 让精神、智力残疾人能够在工作中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 有参与感残疾人事业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
“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本来就很困难 , 我们企业一直都有雇用残障人士的传统 , 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黄小珍说 。
“考核残疾人工作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 就是看他们是否能融入社会 , 我觉得这些精神、智力残疾人能够通过考核获得工作岗位 , 这算是跨出了很大一步 。 ”池海才告诉采访人员 , 未来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将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 , 对精神、智力残疾人开展培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系列工作 , 让其更快地融入社会 , 实现自我价值 。 “我们未来也会将辅助性就业车间在全市进行推广 , 帮助更多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 。 ”同时 , 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公益团体等社会力量关注这一群体 , 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
“就业是第一民生 , 残疾人就业更是极具意义 , 面对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就业这一‘难中之难’ , 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 , 否则这样一个群体 , 单靠其家庭和个人的努力很难走出困境 。 我们希望能通过不断完善联动合作机制 , 各方发力精准施策 , 并引导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 创造更宽松的条件 , 不断优化残疾人就业环境 , 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 ”李润娇表示 , 今后 , 我市将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加强部门沟通协调 , 规范管理制度 , 强化服务队伍建设 , 建立互助互动机制 , 点燃助残爱心 , 汇聚各方力量 , 进一步促进智力、精神等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残疾人从日间照料、技能培训向辅助性就业及至社会就业过渡 , 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就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 , 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
采访人员手记
创建人文关怀
环境至关重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 , 也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残疾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 他们的就业是一个尤其要关注的问题 。 《残疾人权利宣言》中明确指出:“残疾人应有经济的、社会的保障 , 保持其相当的生活水平 。 残疾人享有按其能力被雇用 , 获得有偿职业的权利 , 有参加工会的权利 。 ”为了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 , 保障残疾人劳动的基本权利 , 我国宪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要给予扶持优惠和保护 。 但残疾人 , 特别是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 求职就业依然是很多精神、智力残疾人及其家庭牵挂的问题 。
就业是生活的基本保障 , 同时也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社会权利 。 相对于肢体、视力、听力等其他思维相对正常的残疾人而言 , 精神和智力残疾人面对社会适应等方面 , 遇到的困难更大 。 对于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 , 我们不仅要提供帮助 , 提高他们的就业条件 , 同时也要为他们创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 , 一个非歧视性的就业环境 , 最终让精神、智力残疾群体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
【我市探索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新模式以爱为帆,助残疾人梦想起航】没有一个冬天过不去,没有一个春天来不了 。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 , 相信属于精神、智力残疾人的春天一定就在不远的前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