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全面打通移动生态产品 让每一个创作者直连10亿用户
文章图片
沈抖介绍百度移动生态新策略、新方向 。
【百度全面打通移动生态产品 让每一个创作者直连10亿用户】5月13日 , “万象”2020百度移动生态大会(下称“万象大会”)正式召开 。 会上 ,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强调 , 百度移动生态的核心是信息和知识 , 今年百度将重点打通多个百度系产品 , 让创作者一次创作就能连接10亿百度系用户 , 同时以智能小程序等为核心抓手进一步深耕服务能力建设 。
在万象大会上 , 百度发布了八大创作者扶持计划 , 与创作者共建良性移动生态 , 聚焦移动用户的信息和服务需求 。 其中“聚能计划”将拿出百亿流量和5亿补贴 , 发掘和打造优质的直播创作者;“百川计划”拿出500亿流量 , 全方位助力创作者快速成长;“未来计划”则拿出包括1000亿爆款流量等资源扶持短视频创作者 。
AI加持 , 百度App日活超2.3亿
百度移动生态从去年5月战略升级至今整一年 , 在AI技术的加持下 , 百度整个移动生态的结合更加紧密 , AI应用更加丰富 。 以百度App为例 , 得益于AI技术的持续提升 , 百度App搜索结果首条满足率在过去一年大幅提升至58% 。 这让用户对百度搜索结果的满意度 , 以及对百度App的整体黏性都在持续增加 。
据百度副总裁、百度App总经理平晓黎介绍 , 百度App日活目前已突破2.3亿 , 人均使用时长增长30% , 服务次数增速超30%;百家号的原创内容增长了122% , 百万粉丝作者增长98%;智能小程序的月活用户数也达到5亿 。
用户数据快速攀升的同时 , 百度移动生态的创作者群体也在这一年激增 。 目前百家号创作者已突破300万 , 好看视频有80万媒体机构及PUGC创作者 , 入驻的智能小程序数量也超过42万;百度知识垂类目前更是拥有2.2亿内容创作者 , 包括6万合作机构和5万专家学者 。
加码服务生态和知识直播
在过去的一年里 , 百度的移动生态在服务能力上有飞跃性的进步 。 作为服务的核心基础 , 百度智能小程序已经可以在政务、购物、旅游等271个细分场景提供服务能力 。 据悉 , 在疫情期间 , 百度政务智能小程序已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 。
另一个潜移默化的改变就是 , 百度直播在百度移动生态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 比如疫情期间推出的战疫直播间以及后续的云游博物馆、故宫直播、水下探秘等等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关注 。
直播是现下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 , 可以更精准地连接创作者与用户 , 与其他直播平台不同的是 , 百度直播更聚焦于传递自身最擅长的信息和知识领域 。
沈抖强调 , 搜索和信息流的特性会让百度更清楚用户想看什么类型的直播;另一方面 , 百度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规模 , 这些都是其他直播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 。
打通百度系产品 , 八大计划赋能创作者
据万象大会介绍 , 2020年下半年 , 百度移动生态将从产品和扶持政策两个方面全面助力创作者成长 。
首先 , 在产品层面 , 百度宣布将全面打通百度App、爱奇艺、百家号、智能小程序、好看视频、百度百科等所有百度系移动产品 , 让创作者能够跨平台运营 。
智能小程序是百度为创作者打通生态的又一重要抓手 。 目前 , 智能小程序不仅可以在百度移动生态产品中跨平台运行 , 甚至可以在百度外部平台运行 。 在4月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中 , 当当网智能小程序单日完成10万订单 , 其凭借的正是搜索、信息流、百家号、百度百科、百度直播等生态内各平台资源的打通 。
除了为创作者全面打通产品生态 , 百度还推出了八大计划持续赋能创作者 。 其中 , “聚能计划”将拿出百亿流量和5亿补贴 , 发掘和打造优质的直播创作者;“百川计划”拿出500亿流量 , 全方位助力创作者快速成长;“未来计划”则拿出包括1000亿爆款流量等资源扶持短视频创作者 。 在公益层面 , 百度也发起了“星辰计划” , 共享百度的技术能力、生态资源、资金和流量 , 让社会各界更好地参与公益 , 也让有价值的公益项目被更多人看见 。
新京报采访人员刘畅
推荐阅读
- 中国新闻网王毅:加快中日韩自贸谈判 力争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 撕毁协议!以色列下达全面动员令,五角大楼呼吁:保持冷静
- 一张警民联系卡 打通服务通道“零距离”
- 【疫线守护】沈北新区卫生健康局四劲齐发推进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 【CFM】这些奖励依然给力,未来战士活动全面分析!
- 苏新集团:打通小区通道 确保消防安全 | 创城进行时
- 小米智能电视亮相!各方面全面升级,成功进军青年市场
- 金普新区与百度Apollo、中国电科联手共建数字经济新基建试验区
- 王琴英:提振信心,激发活力 打响品牌 有力有序推动餐饮行业全面复苏赶超发展
- 市驻点马田指导服务组:找准复工“难点”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