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族谱研究是一场骗局?

首先介绍下搞人类基因族谱研究的人的简化工作的理论假设 , 下面是从其公开发表的论文上摘录的内容:从DNA看人种历史一、现代人类起源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 使对DNA分子的直接研究成为可能 。 起先 , 一些有具体功能的基因的多态性(即人与人有差异)得到了关注 。 研究得最多的是人类特异性免疫蛋白基因HLA 。 他的确有相当多的类型 , 可以观察到大量群体间的差异 。 但由于与重要的人体功能有关 , 所以它的变异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 无法与人群的分化完全同步 。 其实 , 《人类基因组计划书》的完成使人们发现 , 在人类冗长的DNA分子中 , 有具体表达功能的基因只有三万个左右 , 而大部分的区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组或维持分子结构的无意序列 。 这些序列的变异往往不会影响正常的人体功能 , 所以可以自由的与人群分化同步 。 然而 , 不管有无功能 , 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序列都会碰到混血的难题 。 人类基因组主要分成23段 , 每一段构成一种染色体 , 其中22种是常染色体 。 每种常染色体在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对 , 其一来自母亲 , 另一来自父亲 , 但在继续传给后代时 , 父母双方的染色体会打断而后重新拼接 , 即重组 。 所以不同位置的突变之间毫无关系 , 其组合完全没有意义 。于是 , 人们自然开始关注没有重组现象的区段 , 其一是线粒体 , 其二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NRY 。 线粒体是男女都有的 , 但不管男女都来自其母亲 , 男性的线粒体无法传给后代(线粒体位于细胞质里 , 男女交配授精过程中 , 精子细胞只有细胞核和卵细胞核融合 , 精子的细胞质包括线粒体被排除在卵细胞之外) , 所以人们的线粒体都来自其女祖先 , 自然不存在重组 。 NRY则只有男性体内存在 , 更无法重组 。 这种不重组的区段 , 最大的优点是其上的突变是紧密相关的 , 每一个突变都代表着整个区段的特性 。 先后发生的突变 , 也会有上下游关系 。 这样 , 不仅突变的谱系清晰 , 不同性质的突变 , 在研究时也可以相得益彰 。 相关联的突变构成的组合结构叫做单倍型 。 而每种单倍型的发生年代可从其相关的”时钟”标记计算得到 。 这样 , 只要民族群体有特征单倍型 , 其发生渊源和年代就可推断 。但是这种构成单倍型的突变 , 必须保证只出现一次而且不会变回去 , 不然各种单倍型就不能保证其发生的独特性(同一种单倍型如有不同的来源 , 便不能据以分析群体发生的关系) , 有一种突变”核苷酸多态SNP”就符合这种要求 。 各SNP构成的某种单倍型都是单一来历的 , NRY上的SNP单倍型就是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体现出极丰富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另一种突变标记“短序列重复STR”与SNP单倍型相粘连时 , 就成了天然的“时钟”标记 。 在一个固定的基因位置上 , 有一种特定的短序列重复了几遍 , 有如火车车厢 。 每次突变都会增加或减少一节 , 而这种增加或减少是随机的 。 所以 , 同一个祖先的不同个体的同一STR位置 , 可能有不同的重复数 。 因为突变的速度是可知的 , 所以我们只要寻找到最大的重复数差异 , 再加上其它一些参数 , 就可以推算出他们共同祖先的生活年代 。不同位置上的STR , 也可以构成单倍型 。 当几个STR同时随机增减时 , 奇妙的效果产生了 。 从最古老的单倍型开始 , 向不同方向产生差异越来越大的单倍型 。 在特定群体中观察到的中央单倍型总是最古老的 , 这就象一点墨水在清水中静静的扩散 , 色迹的中心必然是墨滴的最初位置 。 而根据扩散的半径 , 也可以计算扩散持续的时间 。 由于STR的突变机率比SNP大得很多 , 所以在同一种SNP单倍型的个体中分析STR的网络关系 , 就可以计算SNP的发生年代 。 这样 , 我们就掌握了民族遗传分析的两大利器 。由于技术难度不同 , 最早研究的非重组区是线粒体 。 在分析了遍及全世界的几千个人的线粒体之后 , 1987年 , RebeccaCann发现线粒体的系统发源于非洲 , 这一学说被称为“非洲夏娃说” , 这项研究揭开了遗传学方法探索人类史前历史的序幕 。 从现代人的线粒体发现现代人类起源于十万年前的非洲 , 那么其它大陆上更早时期的古人类句必然是已灭绝的旁支 。 这与古人类学界原有的普遍观点不合 , 因此引发了很多争论 。 但是 , 对欧洲尼安德特人骨骸DNA的分析 , 证实了他们的确与现代人没有传承关系 , 两个学界的认识也渐统一 。但是 , 由于线粒体的特殊性质 , 它的突变过快而且长度太短 。 这使得它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 , 而且在群体间的分布格局较乱 , 这一切则由NRY来捕捉 。 NRY上不断有新的SNP , 到2001年 , 斯坦福大学的PeterA.Underhill等在全世界人群中发现了218个SNP位点 , 构成了131种单倍型 。 这些单倍型构成的谱系与线立体谱系的共同之处 , 也是证明现代人十万年前发源于非洲 。首先通过与黑猩猩等人类近亲的相关区段的比较 , 我们找到了人类谱系的”根”的方向 , 因为SNP的特异性 , 人类的SNP位点 , 在黑猩猩的对应位置上必然未突变 。 所以与黑猩猩单倍型最接近的人类SNP单倍型 , 必然是人类最古老的形态 。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不断有新的人类的单倍型演化出来 。 结果发现所有最早演化出来的新态都保存在非洲 , 而非洲之外的人类的单倍型形态只是较晚(约12万年前)发生的一小支 。 这说明现代人最早(约15万年前)的演化过程发生在非洲 , 直到大约12万年前 , 才有一小部分人走出非洲 , 向全世界扩散 。这种结构在NRY的谱系中表现得比线立体清晰和稳定得多 。 由于NRY是纯粹父系遗传的 , 所以这种非洲起源假说被称为“非洲亚当说” 。 人们往往对非洲人的黝黑肤色难以认同 , 其实现代非洲人已不是世界上其它人种的直系亲属 。 只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 , 西非洲的黑人(Y染色体单倍群E)掌握了农业技术 , 人口增长而后扩张 , 才把东非洲等地的浅色的“我们的近亲(Y染色体单倍群A和B)”取代了 。 而由于欧洲人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 , 西非洲的这种取代 , 就被打乱而未能完全完成 , 所以南非的土著肤色不太黑 。东亚的古人类学界至今还有人不相信 。 北京猿人竟然不是我们的祖先 。 但是在这里 , 的确没有找到104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 看起来这里的古人种 , 在约10万年前就灭亡了 。 在之后的几万年冰河时期 , 东亚大地寒冷而寂寞 , 直到四万多年前 , 来自非洲的现代人重新发现了这块大地 。人的血型的一大特点是:终身不变 , 且能遗传 。 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 , 父亲双方各遗传一种基因给子女 , 子女的血型里就包含着这些基因 , 因此 , 每个人的血型既受之于父母 , 但又不同于父母 , 通过验血型可以认定父母与子女间的血缘关系 。 而且 , 人类的这种血缘关系源远流长 , 早在人类祖先从猿人分化出来时 , 一种叫Gm血型的因子已形成 , 它代代相传 , 延续至今 。 可见 , 在血型里 , 不仅有父母的标记 , 而且还有老祖宗的标记 。人体血型主要有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血清血型和红细胞酶型五大类 , 总共有500种以上 。 ABO血型已为大家所熟知 。 但ABO血型仅是红细胞的血型 , 而携带着人类种族特征的血型是血清的血型 。 血清血型要比红细胞血型复杂 , 它有几十种之多 , 其中 , 叫做Gm的血清血型(双倍体遗传的常染色体基因)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Gm血型的种族差异 , 表现在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上 。 组成Gm血型的各个因子 , 目前世界上已检出的是18个 , 其中有的因子是不同人种所专有的 , 如fb因子只存在于白种人 , st因子为黄种人特有 , C3因子仅见于黑种人等等;此外 , 在同一人种的不同民族中 , Gm因子的基因频率具有特定值 , 即是占有某种Gm因子的人数在总人数中占有比较恒定的百分比 。 如我国的壮族 , 具有afb因子人的百分比总在80%左右 , 而维吾尔族人中是7%左右 。 由基因频率特定值可以确定民族间的血缘关系 。 Gm血型的这两大特点 , 是至今发现的人体500多种血型中独一无二的 。 这使它成为研究种族关系的重要依据 。人类的东非祖先的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A-M91 。12万年前 , 人类的东非祖先的另一支后裔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B-M60和M168 。 M168继续突变为三个分支:C-M130、P9(YAP)、F-M89 。 P9(YAP)又继续突变为D-M174和E-M96(SRY) 。10万年前 , C和D(Gm血型是ag)最先走出非洲 , 形成棕色人种 。 他们沿着印度洋岸边 , 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 , 在海边捕鱼为生 , 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 。 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 , 来到了印度 , 形成了前达罗毗荼人ag/axg 。 前达罗毗荼人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进的一支 , 与后来的L共同创造了哈拉巴文化 。接着 , 棕色人种东继续东进 , 到了东南亚 。 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好多 , 巺他群岛与中南半岛连成一片 , 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 。 6万年前 , 棕色人种到达并占领了这片地区 。 到后来海平面抬升以后 , 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远离亚洲大陆 , 棕色人种在这两块孤立的大陆上居住到了现在 。 4万多年前 , 棕色人种又北上占领整个东亚大陆 , 创造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 如山顶洞人、资阳人 。 当时的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美洲与亚洲都是连在一起的 , 棕色人种沿着今对马海峡到达日本 , 成为绳文人 , 并且沿着今白令海峡到了美洲 。中国北方(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外蒙古、朝鲜)的棕色人种 , 与2万多年前之后从中亚零星迁入的吐火罗人『按:吐火罗最初源于语言学研究 , 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对不对还是二说 , 中国学者倾向于叫它焉耆龟兹语 , 吐火罗人何时迁到新疆没有定论(但肯定是在印欧语形成之后) , 不知道本文作者是否在臆断 , 抑或此处的吐火罗是个人种学的概念 , 和说焉耆龟兹语的人不是同一个民族 , 个人猜测黄帝可能是焉耆龟兹人的同族 , 这种语言属于印欧语西支和拉丁语日耳曼语等有密切关系 , 虽然焉耆龟兹人地处今日中国境内 , 但和印欧语东支的伊朗印度语差别很大 , 英国语言学家w.亨宁认为他们是灭亡苏美尔阿卡德王朝德蛮族kutim人.逐渐融合形成了阿尔泰民族(Gm血型是吐火罗ab3st+棕色人种ag/axg) , 所以阿尔泰民族Y染色体特色单倍群以C为主 , 以P为辅 。 在东北、华北 , 吐火罗的因子特别少 , 形成通古斯群(比较纯种的棕种人,Y染色体单倍群基本是C);在蒙古高原东部 , 吐火罗与棕色人种在人口比例上平分秋色 , 形成蒙古群(Y染色体单倍群C和P各占一半);在新疆、蒙古高原西部、黄土高原 , 吐火罗的影响力比较深 , 形成突厥群(Y染色体单倍群是C和P) 。此时整个东亚、南亚大陆及澳洲只分布着棕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C、D型 。 今天 , C只在亚洲和美洲土著有发现 , 里海以西没有C的存在 。 D可能先于C来到东亚大陆 , 是东亚最早的原住民 , 后来到达的C对其进行了驱逐与覆盖 。 所以D只分布在边缘的岛屿和高寒的西藏 。————————————————————————————那么问题来了:每种常染色体在每个人体内都有一对 , 其一来自母亲 , 另一来自父亲 , 但在继续传给后代时 , 父母双方的染色体会打断而后重新拼接 , 即重组 。 这段论述的理论依据在哪里?我们知道人体一共有23对染色体 , 一条来自父亲 , 一条来自母亲 , 即使就是形成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时 , 也应该是以配对的染色体对分裂成染色体单体为单位吧?各自来自父母的一对染色体对在减数分裂时 , 会打断后重新拼接的理论依据在哪里?我们都知道 , 配对的染色体打开以后 , 用上面的碱基配对 , 来组装蛋白质 。 细胞分裂 , 组装新的细胞的染色体碱基 , 也是用的一样的方法 。 如果来自父母的两条配对的碱基对同时打断重组 , 复制的模板在哪里?“人类冗长的DNA分子中 , 有具体表达功能的基因只有三万个左右 , 而大部分的区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组或维持分子结构的无意序列 。 这些序列的变异往往不会影响正常的人体功能 , 所以可以自由的与人群分化同步 。 ”这是这些搞人类基因研究的人的理论基础 , 说白了 , 他们忽略了人体绝大多数基因 , 就拿了染色体总数1/46的性染色体Y染色体和线粒体染色体来说事 , 这样的研究靠谱?还能据此分出不同人种的不同血统来源的精确的百分比?就相当于看人民日报只看头版 , 就能够精确的指出人民日报的采访人员来自各个省的比率?这样的结论靠谱?人类基因组大约31.6亿个碱基对组成 , 63.2亿个排列组合!已识别的基因仅有约有2.0万-2.5万个!现有的技术条件有能力对单个人体的63.2亿个碱基进行识别?就更不用说对这63.2亿个碱基的功能进行分析和判断 。 还有条件进行需要大量取样的族群图谱研究?1987年的人类技术条件 , 就能让RebeccaCann得出人类来自非洲的的结论?63.2亿个染色体碱基 , 就算只识别Y染色体 , 就按碱基均分在每条染色体上估算 , 1/46个63.2亿也是1.37亿个碱基的排列组合 。 做族谱研究还需要大量的取样 , 还要对大量识别出的碱基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 现有技术条件下基因族谱研究的课题组能完成样的工作量?族群的特征基因就一定就在线粒体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我们知道女人都没有来自父系的Y的线粒体染色体 , 哪一个民族的女人就不具有本民族的族群特征?哪一个民族游戏敢保证自己的母系是唯一的?任何一代的繁殖中的基因突变率都应该不会少于几十个吧?一千代以后 , 就是同一个母亲的后代 , 染色体的突变数字都不会少于三万个!人类63.2亿个染色体碱基中的性染色体和线粒体染色体上的碱基排列 , 有族群识别的价值?我到觉得恐怕环境对基因突变的影响会多过血统!比如热带人就都塌鼻子!温带人就高鼻梁!高原民族和沙漠民族 , 海边吃鱼的民族 , 吃肉的游牧民族和素食的农耕民族 , 可能对基因突变的影响就会一致!而且就算按那理论 , 人类基因几万年的突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所以偶然的突变具有族群识别的价值!那从线粒体染色体或者Y染色体上你也仅能知道哪些民族 , 父系或者母系是完全一脉相承的!还可以从线粒体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准确的描绘出每一个民族祖先血统来源的精确百分比率?根本就不可能混血和杂交的Y染色体碱基和线粒体碱基上能看出混血的精确百分比?这不明显胡说八道吗?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上的碱基对能绘出下面的血统来源的精确百分比?人类基因族谱研究是一场骗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