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梵静带有小农经济特点的家内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助力剂”( 二 )


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出现大资本家 , 国家也无意组织起大规模的生产 。 家内制这种农民自发组织的生产模式虽然单一比较规模较小 , 但是由于从事人员众多 , 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 雇用工人的现象开始增加 , 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随着发展 。 加上农民大多在农闲时从事生产 , 使得劳动力的价格得以压缩 , 许多人发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 渐渐出现专门、长期从事该项生产的人员 , 也形成了一条长期、稳定的劳动力供应链 。 为日后英国真正出现工业化生产时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问题 。

君山梵静带有小农经济特点的家内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助力剂”
本文插图

生产线上的女工贸易型经济的形成
由于家内制生产模式并不是自给自足 , 需要通过市场购买原材料并到市场出售产品 , 日积月累之下形成了一条成熟、稳定的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供应、吸收、消化渠道 , 也就是供给市场与消费市场 。 从业人员与市场之间的频繁往来和贸易量的增大侧面刺激了贸易行为 , 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以自由贸易为主的商业国家 。 虽然在当时这种影响还很微弱 , 但当其发展起来之后已经成为了影响世界格局的生产模式 。 促使英国社会的再次社会分工
从事纺织业的人员逐渐增多 , 自然造就了社会分工的加深 , 人们不再只能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获得收益 , 反过来也刺激了农业产品的价格 , 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热情 。 农业生产的提高又带动了更多人口的产生 , 促进了消费群体的扩大 。 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更多的岗位需求 , 各种新兴职业与产业也开始诞生 。 家内制的局限与瓦解
家内制的生产模式在最初是具有其先进性和优越性的 , 但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 其局限性和滞后性也开始显露 。 特别是十七世纪以来 , 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增加和原材料的极大供应量 , 家内制的劣势更是显露无疑 。

君山梵静带有小农经济特点的家内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助力剂”
本文插图

生产线上的女工家内制的弊端
第一是时限性的问题 。 传统的家内制生产模式并非全职进行生产 , 而是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的一种就业补充 , 许多从业人员只能利用冬季和春季进行生产 , 造成的结果就是每当这两个季节原材料的供求就会加大 , 价格自然上涨 。 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产品的增加 , 这两个季节的产品价格反而下降 。 这种情况自然带来家内制生产模式利润的降低 , 许多生产者失去了生产热情 。
第二是对市场价格没有话语权 。 由于原材料的价格与产品的售价都掌握在商人手中 , 作为小作坊形式的家内制生产模式对于市场丝毫没有话语权 , 造成大量的从业组织者被商人压榨 , 更使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失去了生产的热情和动力 。
第三是生产工具的陈旧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造成产品的产量、质量无法保障 。 由于“家内制”是小作坊式的生产 , 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大多在技术和效率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 进行生产的工人也大多没有文化知识的储备 , 无力学习新技术、新机器的应用 , 组织者也没有过多的资金可以购买新设备 , 造成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 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

君山梵静带有小农经济特点的家内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助力剂”
本文插图

工厂家内制的瓦解与行会制、工厂制
正是因为家内制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 新的生产模式亟需产生 , 旧有的家内制生产模式开始瓦解 。 许多家内制的组织者与生产者转向其它生产 , 更多的家内制组织者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合作生产 , 以期可以增加市场的话语权 。 由这一部分合作生产的组织者又进行再次合作 , 逐渐形成了行会 , 通过行会对市场进行影响 。 由于行会对原材料和产品进行统一的购买和出售后再进行资产的分配 , 这种生产模式就被称为行会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