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寨农旅中江古铜山书院钩沉



九龙寨农旅中江古铜山书院钩沉
本文插图

“铜山三苏”雕像
【九龙寨农旅中江古铜山书院钩沉】
九龙寨农旅中江古铜山书院钩沉
本文插图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国书院起于唐 , 兴于宋 , 延续于元 , 全面普及于明清 。 ”这是个准确的界定 , 若谨此来钩沉中江古铜山书院“萌芽、发展、鼎盛、演变”的历史 , 线索大致也是清晰的 。
起于唐、兴于宋
古铜山县县城遗址在今中江县广福镇宝峰山麓玉江右岸 , 有众多文化遗迹 , 是为“古铜山文化区” 。 明进士王维贤于万历八年刻于玉江崖壁的《铜陵纪胜碣》说:“铜陵主山来自中江南里 , 至地名驷马丫劈枝 , 东南行百里许降而成麓 , 相传铜山旧学在焉 。 今俗犹名其地曰夫子殿 。 予初来游时 , 于麓之首得一石柱 , 乃宋时《进士题名记》也 。 围六棱 , 高可七尺许 , 上下皆横刻雁行中 , 列铜乡当朝甲科姓名与各授官之差 , 顾剥落太甚 , 隐约可辨者三十余人 , 而苏门三世因可考见 。 ”由此可知“铜山旧学”即铜山书院 , 既有“苏门三世”列于《进士题名记》之石柱 , 则铜山书院当在北宋初年即已负盛名 , 因为有苏门三进士在 , 更因有苏易简苏状元打马还乡之誉 。 又据《中江县志》“历代政区沿革” , 古铜山县始建于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 , 亦可推知铜山书院当应随年始建 。
清嘉庆邑令杨澜立碑
民国十八年版的《中江县志》载有清嘉庆邑令杨澜于岁戊寅(公元1818年)所撰之《铜山书院碑志》 , 说“设学于乡 , 其名曰校 , 盖自夏始 。 殷更于州立序 。 周更于党立庠 。 三代教士之法 , 自略而详者如此 。 后世于书院之外 , 所以又有义学之设也 。 中江为蜀钜邑 , 城有书院二 , 乡则并义学无之 。 邑南百里之外曰铜山 , 连山延迤 , 岭断岡分 , 居民倚山结宇 , 无大村落 。 子弟读书 , 家自为塾 , 而聚居讲习者少 。 欲来城受业 , 又不胜担囊负笈之苦 。 若夫藏修息游之无其地 , 讨论指授之无其人 , 见闻限于方隅 , 而讲求之不精 , 其为力也艰矣 , 则乡学之设不可缓也……”
此碑尚存 , 铜山书院遗址犹在 , 即今广福小学所在地 , 是为下宝峰延迤至玉江湾流“岭断岡分”之处 , 拾级登临 , 峦有平畴 , 四合小院精舍 , 杨澜碑即在前檐 。 踵峦四望 , 峦后即下宝峰余脉 , 左有古铜山旧城遗址 , 右即广福镇街区 。 玉江自西而来 , 绕前冈而成径流 , 对岸就是太阳山 , 史称铜官山 , 又名私熔山 , 相传为汉文帝内臣邓通采铜之山 。 《蜀中名胜记》介绍今三台县时称:“百余里 , 则为铜山 , 昔汉文帝时 , 邓通采铸之所 , 后立铜官 。 ”实勘汉代郪县地所设之铜官署 , 乡人或指就在铜山书院处 , 因其下有鼓铸遗迹 , 冶铜矿渣时有掘出 。 这样或可推知 , 汉铜官署废 , 唐、宋、明、清于其址建铜山书院 , 清末铜山书院废 , 民初于其址建学堂 , 文脉悠悠 , 旷代彖成 。
道光年间历时九年重建
铜山书院格局 , 据当地耆老易墨村先生介绍 , 因处地局促 , 虽没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那样的三进大院 , 琉璃盝顶 , 但仍是穿枓梁架、砖石小青瓦四合场面 , 前门有石坊 , 正殿宽绰 , 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 , 左右庑有讲堂、藏书室、膳房、储间、寝间等 。 书院占地约五亩 , 院右广福镇所在地有学田六十亩 , 今已无据可稽 。 墨村先生青少时曾在书院读书 , 他说掌院常讲“书院多次毁于兵燹 , 仰地方绅缙多次筹款重建 , 吾侪当铭习刻研 , 勿负踵望 。 ”书院毁于兵燹 , 《中江县志》有宋末、明末两次记载 , 清嘉庆、道光间重建之前 , 未知毁于何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