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引言齐王建四十年 , "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 。 ……四十四年 , 秦兵击齐 , 齐王听相后胜计 , 不战 , 以兵降秦 。 秦虏王建遇之共 。 遂灭齐为郡 , 天下一并于秦 。 "
公元前221年 , 秦国一统天下 , 六国为之一扫 , 天下一统 。 而在被灭亡的六国抵抗的最后的时间里 , 要数齐国经济最为繁荣 , 文化最为强盛 , 军队最为完整 , 并且 , 灭亡的也最为憋屈 。 其余五国都是力战不敌 , 被迫被灭 。 只有齐国尚有还击之力 , 却卑躬屈膝主动请降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文章图片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也因此所有的记载中 , 齐国灭亡都被一笔带过 , 连齐王建也被渲染成一个受大臣蒙蔽 , 被秦王欺骗的可怜人 。 但是事实是 , 一个国家的意志与精神不是个人与否可以左右的 。 在齐国灭亡的背后 , 是整个齐国社会精神的萎靡软弱和国家意志的妥协 , 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兵不精甲不利之类的借口 。 连一战以保卫家国的勇气都没有 , 就足以证明不是齐王一个人出问题 , 而是齐国整个国家和社会出问题了 。
那么 , 曾经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 , 国力不分伯仲称霸天下的齐国 , 是如何沦落到成为不战而降的懦夫之国呢?问题就在于 , 秦齐分别选择了重农和重商两种道路 , 也养成了两种国家精神 。 而正是过度重商主义导致的重利与奢靡思想 , 才最终使齐国毁于一旦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文章图片
一:春秋时重商主义曾经使得齐国强盛一时 , 而到后期却成为社会腐化的根源
1:前期物质的辉煌
历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误区 , 那就是从古至今的国家都是重农抑商的 , 其实不然 。 事实是 , 秦朝之后 , 整个封建王朝时期才确立了以重农抑商为根本的政策 。 在此之前 , 大多数封国实际上是不遗余力的推行重商政策的 。
从商朝到西周 , 从西周到春秋 , 大部分封国都实行的是重商主义 。 而到了战国时期 , 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 , 各国才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了重视农业上面 , 以耕战为主 , 更是出现秦国新政这种全盘重农 , 极度抑商的政策 。 然而 , 作为老牌的商业强国 , 齐国则是从头到尾都是重视商业贸易直到灭亡 。 而这也对它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文章图片
齐国开展商业活动早有记载 , 西周初年 , 太公姜尚初封齐国,因为封地靠海 , 地势低下 , 土质泻卤,不利于发展农业 。 因此齐国在西周初期,就制定了重商的政策 。 "通商工之业 , 便渔盐之利"
在整个西周时期 , 齐国已然成为了天下的工商业中心区域 , 繁荣无比 。
到了春秋年间 ,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更是在管仲的辅佐之下 , 将齐国的商业推向了鼎盛 。 借助强大的财富与国力 , 齐桓公最终"九合诸侯 , 一匡天下" , 稳坐天下霸主数十年 。 "通轻重之权""关市讥而不征""通商工之业 , 便渔盐之利"
管仲利用齐国发达的商业贸易打起了最早的价格战与贸易战 , 并成功利用经济打倒了对手宋国 。 在管仲手里 , 齐国成为天下金融中心 , 一举一动都影响天下动向 。 齐国在此时达到了巅峰 。
2:后期精神的堕落
然而 , 危险总隐藏在成功的辉煌之后 。 齐国在管仲之后 , 便不可遏止的形成了极度奢靡的社会环境 。 由于发达的商业与工业 , 并且齐国靠海炼盐 , 等于有了一座永远也花不完的金山银山 。 也因此 , 上到王公贵族 , 下到齐国百姓 , 在经济物质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开始穷奢极欲起来 , 逐渐没有了齐国初年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 。 战国时期 , 张仪对齐王说"天下强国无过齐者 , 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 。 "足可以瞥见齐国朝廷的奢靡享乐 。 又如:"临淄甚富而实 , 其民无不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踢均者"——《战国策·齐策》 , 可见 , 齐民的奢侈已经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步 。
这里其实并不是说国家富裕不好 , 只是在古代时期 , 并没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引导 , 财富就会变成腐蚀人心的最为恶毒的工具 。 这种风气在封建社会 , 尤其是战国时期这种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尤其严重 , 因为齐国在战国后期 , 由于对玩乐的沉溺 ,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玩物丧志的奢靡风气 , 而这种堕落风气不光反映在社会精神层面上 , 也反映在了军队战斗力上面 。 也因此 , 在战国末期 , 除了田氏代齐前后齐人爆发出一股子血气驱逐了燕国人之外 , 其余的对外战争 , 要不就是连战连败丧权辱国 , 要不就是靠人海战术把对方压垮 。 一直到秦国一统六国 , 齐国军队的形象都是"齐军暗弱"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文章图片
其实本质来说 , 这种民风对国防危害极大 。 其使国君"不修攻战之备" , 而老百姓则完全丧失战斗力 , 当大军压境时 , 就会出现"民莫敢格者"的极端情况 , 如同齐国灭亡时的情境一样 。
除了奢靡之风断送齐国尚武之气之外 , 重商主义导致的重利习气也是齐国灭亡的一大诱因 。 在只认钱财不认家国的情况下 , 又怎么可能指望齐人抛弃家财去保卫国家呢?历史上 , 齐人形成的重利的风气慢慢与功名脱节 , 向着自私自利的方向发展 , 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 胜过了对军功的向往 , 朝野上下 , 形成追名逐利之风 。 "好利之民 , 莫不愿以齐为归;""众庶百姓 , 皆以贪利争夺为俗"
在这种国家里 , 不会有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英雄 , 也不会有为了保家卫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士 , 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追名逐利之徒 , 卖国求荣之辈 。 后期把整个齐国都卖了的相国后胜 , 就是因为经受不住秦国的金钱收买而背叛了家国 。
二:选择重农主义的秦国 , 形成了与齐国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 。 而这也成为了秦国强盛的根源
在讲最后秦国兵临齐国城下的结局时 ,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个曾经势均力敌的国家中秦国的轨迹 。 很多人认为秦国强盛的根源在于商鞅变法 。 这话其实也只说对了一半 。 学过晚清到民国历史的我们都知道 , 只改变制度而不改变精神也是没用的 。 因此 , 秦国之所以强大 , 根源还在于其社会精神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文章图片
什么社会精神呢?"秦地其国塞险 , 形势便 , 山林川谷美 。 天材之利多 , 是形胜也 。 入境 , 观其风俗 , 其百姓朴 , 其声乐 , 不流污 , 其服不挑 。 甚畏有司而顺 , 古之民也 。 "
老秦人可以说是六国里面最为质朴和单纯的百姓 , 由于地处关外 , 常年多灾多难 , 困苦交加 , 秦人的性格坚韧而淳朴 。 在秦国 , 商业并不发达 , 而赖以维持生存的农业却被视为国家命脉大力发展 。 而在重农主义的影响下 , 秦人也形成了质朴单纯的社会风气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赳赳老秦 , 共赴国难" 。 这种质朴不仅表现在强烈的爱国精神之上 , 更表现在忠于国君、服从政府的强大执行力上面 。 而这种社会风气 , 反映在政治上就形成"百吏肃然 , 莫不恭俭敦敬 。 忠信而不松"的环境 , 反映在战斗上 , 就会形成"修习战备 , 高尚气力 , 以射猎为先"的民间风俗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文章图片
所谓商鞅变法为什么不能发生在其余六国呢?是他们不知道这种政策会让国家强大吗?不是 , 而是他们的社会环境根本不允许 。 而商鞅变法也只是水到渠成的打通了秦国的任督二脉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 有了耕战奖励和军公爵制的秦国更是如虎添翼 , 最终才剿灭了六国 , 一统天下 。
结语
当秦国兵临齐国边境的时候 , 齐国军队依然有六十万之多 , 更不用说灭亡的其他五国贵族和难民持续的涌入齐国境内 。 如果说齐国人尚有一丝血性不做亡国奴 , 如赵国魏国与楚国那样拼尽最后一滴血的话 , 只要齐王一声令下 , 齐国全民皆兵 , 号召六国亡国贵族重返故国掀起叛乱 , 再派遣一个上将挥军迎战秦国 , 那么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大有可为 , 甚至历史都会为此改写 。 而就算齐人最后还是失败了 , 那么至少他们也曾经为了保护家国而奋战到底 , 无愧于地下的齐国先代列祖列宗 。
秦灭六国,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
文章图片
可是没有 , 齐国就是选择原地投降 , 毫不抵抗 。 连自己的国君被活活饿死也无动于衷 , 民志尽丧 。
所以 , 其实有了上文的分析 , 我们也大概能够了解齐国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了 。 在齐国原地投降毫不抵抗的背后 , 其实就是如枯木般腐朽的民心与社会精神 。 当一个社会被金钱、享乐还有利益消磨的毫无斗志的时候 , 原地投降似乎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
而秦国与齐国的两种命运 , 两个道路与文化 , 最终也昭示着一个最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一个社会的精气神 , 才决定着他最后所要走的道路 。
参考资料
《战国策》
《尚书》
《左传——昭公十六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