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婚后为何抛弃薛宝钗当了和尚?林黛玉说过原因,好多人没深思
《红楼梦》一书未完 , 但是薛宝钗最终嫁给了贾宝玉没有异议 。 但是薛宝钗得到了贾宝玉的人却没有得到他的心 , 最终被宝玉抛弃 。
文章图片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后生活不幸福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 脂批指出贾宝玉悬崖撒手抛下妻子薛宝钗和丫头麝月 , 随癞头和尚出家为僧去了 。 原文如下:
……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 , 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 。 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 , 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
贾宝玉曾经两次说过自己要出家当和尚 。
《红楼梦》第三十回 , 贾宝玉对林黛玉道:“你死了 , 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 , 登时将脸放下来 , 问道:“想是你要死了 , 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 , 明儿都死了 , 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笑道:“你死了 , 别人不知怎么样 , 我先就哭死了 。 ”宝玉笑道:“你死了 , 我作和尚去 。 ”
薛宝钗写的灯谜也暗示自己的婚后守寡生活 。
贾元春省亲过后 , 大家做的灯谜其实暗伏了众人结局 。 薛宝钗的灯谜是这样的: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 晓筹不用鸡人报 , 五夜无烦侍女添 。 焦首朝朝还暮暮 , 煎心日日复年年 。 光阴荏苒须当惜 , 风雨阴晴任变迁 。
这个灯谜所写其实就是宝钗的婚后生活 。
贾宝玉不愿娶宝钗 , 结婚后夫妻生活自然名存实亡 。 贾宝玉抛弃宝钗离家出走 , 宝钗只能独自忍受着朝朝暮暮 , 日日年年的煎熬 。
贾宝玉为何要抛弃薛宝钗?
文章图片
薛宝钗长得才貌双全 , 性格安分守己 , 贤淑大方 , 初进贾府就把林黛玉比了下去 , 下人都喜欢同她来往 。 林黛玉最初处处防她 , 后来却与她姐妹相称 , 彼此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 从情敌变成了闺蜜 。
“金玉良缘”更是被贵妃贾元春看好 , 通过赏赐端午节礼进行了暗示 。 为了能成全此事 , 贾元春还专门下旨让薛宝钗搬进了大观园 , 并让她在住房上与贾宝玉享受同样的规格 。
薛宝钗也做了许多努力 , 讨得贾母的欢心;让贾宝玉对她心驰神往 , 甚至说出了“将来不知道谁有福气 , 消受你们主仆两个 。 ”
在这种情况下 , 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 , 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也算得上人间幸事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贾宝玉为何还要抛弃薛宝钗呢?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是一个重要原因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 贾宝玉的身体有问题 。
贾府里有不成文的规矩 , “凡爷们大了 , 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服侍着” 。 宝玉身边人不止两个 , 与他有过偷试的人大有人在 , 比如袭人、碧痕、麝月等 , 但是无论偷试过几回 , 偷试过几人 , 都没有怀孕 。 这其实就暗示贾宝玉的身体之弱 。
《红楼梦》在第二十三回 , 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时 , 情难自禁 , 宝玉便借书中戏文调侃黛玉 , 黛玉当场发怒 , 吓得宝玉面如土色 , 黛玉忍不住笑骂道:“呸 , 原来是个苗而不秀 , 是个银样镴枪头” 。
“苗而不秀”语出《论语·子罕》 , 苗是禾苗 , 秀则为“抽穗开花” , “苗而不秀” , 就是禾苗不抽穗 , 不开花的意思 。 意思是指贾宝玉的身体有问题 。
贾宝玉和薛宝钗究竟是谁抛弃了谁?
表面上是他伤心 , 客观上则不是 。
如果是他抛弃薛宝钗 , 那应该是薛宝钗离开家门而不是他 。 事实上贾宝玉离开了贾府 , 薛宝钗守在家里 , 所以与其说是宝玉抛弃了薛宝钗还不如说是薛宝钗抛弃了贾宝玉 。
薛宝钗和贾宝玉两人之间究竟是谁抛弃了其实谁都不重要 , 重要的是有人在抛弃 , 而抛弃的原因就是世俗的婚姻永远不如精神中的婚姻 , 一纸婚约、一份婚礼永远抵不过灵魂中的爱情、向往中的婚姻 。 所以没有爱情的婚姻只能是抛弃与抛弃 。
文章图片
【宝玉婚后为何抛弃薛宝钗当了和尚?林黛玉说过原因,好多人没深思】声明:本文图片资料素材均来自于网络 。 资料重点引自:《乾隆庚辰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胡适藏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本》【文/小涵读书】
推荐阅读
- 新天籁2.0L的实际成交价为何跌破15万,不优惠的凯美瑞为何卖得好?
- 因《越狱》圈粉无数的“米帅”,为何总是不温不火?
- 婆婆不待见,老公疼就行!3大生肖女婚后有老公宠爱
- 袁绍仅有渤海郡一地,为何能骗的韩馥拱手让出冀州呢?
- 明朝硬汉何其多,为何独独只有海瑞善终,却只是活成了精神标杆?
- 六代机到底厉害在哪?速度超F22一倍,美俄为何罕见保持缄默?
- 美国打了222场战争,特朗普拷问:我们为何要打仗?
- 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为何不愿回国?有这些原因!
- 碰瓷的为何从不对豪车下手?3点原因普通司机看完怒了:差别对待
- 非常时期谈就业,总书记为何说这8个字? | 两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