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攻势”:势均力敌的对决中,英国如何争取到了美国?
1915年5月 , 当卢西塔尼亚号(RMSLusitania)被德国U艇击沉的消息传来时 , 英国人完全有理由相信 , 他们距离战争胜利已更进一步 。
与日后“珍珠港事件”一样 , 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是一个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大事件 。 英国人从中“获益”匪浅——它点燃了美国人的战争热情 , 成功将美国拉拢到协约国一方 。
从1914年至1917年 , 美国人对于一战的态度几乎呈现了180度的大转弯 。 那么 , 英国人究竟做了怎样的“操作”将美国人下水的?
文章图片
1914年 , 当势均力敌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开始掐架后 , 双方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盯在了美国身上——谁能够争取到美国的支持 , 谁就能多一分胜利的希望 。
最终结果自然是“协约国”占了上风 , 他们不仅博得了美国人的同情 , 更是直接将美国拉下水 , 而一切的一切都与英国人的“宣传攻势”分不开 。
下面就来说说英国人是如何“忽悠”的......
文章图片
战争海报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 英德双方都有使用
掌控:只给美国人看他们需要看的自1914年8月4日对德宣战后 , 英国很快就抓住了关键所在——海底电缆 。 第二天就切断了德国连接美洲的海底电缆 , 德国就此丧失了与美国间及时而稳定的通讯 , 在日后的宣传中处处落于下风 。
借助《国防法案》(DefenceoftheRealmAct , 1914)赋予的权利 , 英国还迅速建立了审查机制 。 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 , “驻中欧采访人员发回的报道 , 有3/4都被英国人剪掉了” 。
与此同时 , 英国还依靠地理优势(主要是控制了海底电缆) , 顺道控制了荷兰、瑞典等国与美国间的通讯 。 从此 , 英国人基本垄断了美国的欧洲消息来源 。
换句话说 , 美国人看到的 , 都是英国人想让他们看到的...
文章图片
1914年 , 英国主宰海洋的同时 , 也主宰了世界的电缆网络
当然 , 只是实现信息的“控制” , 还不足以忽悠到美国人 。 要想达成目的 , “套路”显然要更深......
身为前“宗主” , 英国深知美国人的调性——“反感有官方背景的宣传 , 稍有风吹草动就怀疑有人在“编排”他们” 。 要想套住这头倔强的北美野牛 ,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让他自己上套 。
为此 , 英国不仅在战时宣传局(威灵顿馆) , 成立了专门的美国信息部门 。 还聘请了出身加拿大 , 熟悉美国情况的吉尔伯特·帕克 , 专职负责“忽悠”美国 。
文章图片
在负责忽悠美国的第二年 , 帕克就受封男爵
在帕克的领导下 , 威灵顿馆不仅善于雪中送炭 , 免费给美国报纸提供新闻(都是加工过的);还会时不时搞些操作制造点新闻 , 如“齐默曼电报”、“杜姆巴事件”等 。 此外 , 还会请写教授、学者代笔 , 把材料包装的学术性十足 , 显得冠冕堂皇 。
“宣传攻势”也不只针对普通美国人 , 还会定期按“名单”给美国各界精英“递材料” 。 据说 , “威灵顿馆”名单上最终共包含了26万个名字 , 涵盖了美国各地有影响力的人物 。
种种手段运作之下 , 美国报纸不知不觉中成了英国人的工具——不仅对德国口诛笔伐 , 激起美国的反德情绪;也猛烈抨击“中立派” , 压制了美国孤立思想和反战团体 。
对此 , 英国人甚至不无得意的说:“我们已将德国人提供的消息从美国报界扫地出门!”
文章图片
“齐默曼电报”正是被英国人逼出的昏招 , 结果正中英国人下怀
吓唬:遭人讥讽的英式“双重标准”英国对美的“宣传攻势”不可谓不成功 , 但仅仅是博取同情还是不够的 , 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拉美国人下水 。 于是 , 英国人开始找故事“吓唬”美国人 , 让他们相信“中立不能高枕无忧 , 打仗才是唯一出路” 。
1915年 , “威灵顿馆”炮制出一份名为《向德国战争罪行调查委员会提交的证据和档案》的报告 , 即有名的“布莱斯报告” 。 报告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德军在比利时的种种暴行 , 引起了美国人极大的愤慨 。
不过事实证明 , “布莱斯报告”的很多内容都是英国人捏造的 , 5名美国战地采访人员当时就澄清了这一点 。 只不过碍于英国人控制了通讯网络 , 美国国内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
文章图片
那时人们身上或多或少还残存些骑士精神 , 在惨烈的战场上闪耀着一丝人性的光辉
尽管英国人一直抨击德国人在比利时战场上的“累累罪行” ,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群自诩绅士的人行事就多么守规矩 。 他们与德国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 , 甚至更恶劣一些 。
1915年 , 为了拯救被锤到体无完肤的塞尔维亚 , 英法联合出兵占领了希腊的萨洛尼卡港 , 全然不顾希腊中立国的身份 。 两年之后更是以炮击雅典相威胁 , 赶走了“亲德的”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 。
每当有人质疑起英国的这番操作 , 英国人总是会极力的否认 , 到最后不得不表态的时候 , 就一股脑儿的把锅甩在了被赶走的希腊国王头上 。
这样的英式“双标” , 英国作家萧伯纳讽刺道:“如果是事关英国的军事成败 , 我们连天堂的中立权都会践踏” 。
文章图片
“可怜”的康斯坦丁一世直到战后才回到希腊复位
尽管真相如此 , 尽管连英国人自己都讥讽这种“双标”行为 , 但当时的美国普通人只能看到这种片面的、被加工过的“真相” , 并在英国人安排的路上越走越远......
航海自由?本质是个金钱问题除了上述方面 , 英国人还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难题——皇家海军的海上封锁行动 , 严重影响到了美国人的经济利益 , 这才是整件事的根本问题 。
无论是威廉·布莱恩(国务卿)还是他的继任者罗伯特·兰辛 , 都曾在这一问题上猛烈的抨击英国 , 指责他们违反国际法、妨碍“航海自由” 。 尽管美国报纸们也随声附和 , 但一谈到该怎么做时 , 又都集体噤声了 , 毕竟此刻他们都是英国人的“传声筒” 。
“威灵顿馆”虽然不担心这种口头抨击 , 但总归还是要应付一下的 。 为此 , 他们一方面甩锅到德国人身上 , 认为是德国人先动的手 , 英国人的抵抗不应被国际法束缚(反正海军握在手里 , 随他们怎么解释了) 。
另一方面 , 英国还大打“感情牌” 。 既提醒美国要投桃报李 , 因为“南北战争”时英国也对联邦海军的封锁行动保持了中立 。 又讲两方历史渊源如何 , 全然“忘了”100年前他们英美还在大西洋上死磕 , 英国人还一把火把白宫烧了......
文章图片
这座“白房子”之所以是白的 , 还是因为英国人那把火的缘故
【看不见的“攻势”:势均力敌的对决中,英国如何争取到了美国?】当然 ,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还是“钱”的力量 。 吉尔伯特·帕克直接了当的指出:“整件事与其说是个法律问题 , 不如说是个商业问题 , 我们只需要向美国人付钱 , 再加上少许好话” 。
随着一战的持续进行 , 英、法等协约国在美国的军事订单越来越多 。 美国欣慰的表示:“美国上下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欢迎订单的到来” , 而批评之声则消失了 。
此后 , 美国对协约国的贷款总额一度超过23亿美元 , 其经济利益完全被绑在了协约国的战车上 。 此时参战的动机有了......
文章图片
在英法那里这些意味战斗力 , 而对美国而言这些就是钱
“卢西塔尼亚号”、“齐默曼电报”又点燃了美国人的反德和战争热情 , 尽管国务卿威廉·布莱恩严守中立并怒斥阁僚“偏袒英国” , 但他已身在英国人的棋局中 。 此时 , 连参战的借口和热情也具备了 。
之后便是课本上的一幕 , 当战争的“天平”有所晃动之时 , 美国人带着他们的“世界梦想”、“政治抱负”和“金钱梦想”加入到了欧陆上的混战之中 。
而英国也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将美国拖下水 , 为大英帝国的“赌局”增加筹码...
推荐阅读
- 百亿富豪遇“麻烦”,相中老牌百货,举牌后遭警示,恐添变数?
- 通达信精选指标:价位时空主图,画线战法是技术派的核心内功
- 疫情冲击经济,第一个“破产”的国家出现!今年5次调查自华产品
- 美国用“核试验”来恫吓中国“核裁军”,那是赤裸裸的核讹诈
- 寂然单排134连胜,队友却全程挂机,赛后寂然发现挂机队友的一个秘密
- “泡芙消极事件”引关注,Curse:大家都不ping人,除非特别恶心
- 云顶日报0516 史上最“短命”套路?炸弹人惨遭热修
- RNG新上单暴露了?绿毛小明聊天记录曝光:记得照顾好我们的兄弟
- 三国杀:卡牌是否应该“界限突破”?且看这版「界闪电」设计如何
- 下周开始,缘分跟桃花邂逅相遇,迎来幸福爱情的四生肖,恭喜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