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苏州?| 早餐带你云旅游( 二 )


姑苏之商
1843 , 清廷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 从此 , 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前进 。

它的名字叫上海 。
而在上海开埠之前 , 苏州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 可以说是“北上广”的综合体 , 是“超一线”的大都市 。
清代巨著《红楼梦》 , 其开头有一段对当时苏州的描写:“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 有城曰阊门 ,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的风流富贵之地 。 ”
而苏州之所以在明清之际如此繁盛 , 得益于庞大的工商业 。 自明代中叶开始 , 苏州和扬州便成为京杭大运河南北商品的集散地 。 也由此 , 在苏州云集了全国乃至外洋货物的商品 , 丝绸、棉布、粮食、金融、刻书印书、玉器漆器等商品的生产、转运、销售大多经过苏州之后 , 再辐射到全国各地 , 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 据统计在晚清时期 , 仅苏州一地便提供了国家年税收的十分之一 。
在小农经济时代 , 繁荣发达的苏州充当了几百年的经济奶牛 , 为中央财政输血无数 。 而到了现在 , 不是特区也不是省会的苏州 , 定位似乎依旧没有改变 。
改革开放后 , 苏州一度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领头羊” , “苏州模式”也被其他省市当作范例来学习 。
招商引资成为那时候苏州快速发展的秘诀 。 尤其是在吸引外资方面 , 在高峰期 , 苏州的外贸曾占到长江江苏段以南5市的80% 。
同样 , 先富起来的江苏依旧承担的经济奶牛的重担 , 每年财政转移支付数目在长三角、珠三角各城中都位列前茅 。
然而 , 苏州也有“生病”的时候 。
“苏州模式”凭借廉价的人力及土地资源 , 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 , 获得了巨大成功 。 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 依赖制造业和贸易出口苏州也遭遇了严重考验 。 在互联网时代 , 苏州不仅缺少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科技、新产业 , 不少制造业外资也开始撤离苏州 。
从GDP增速也可以看出 , 虽然苏州GDP依旧是江苏老大 , 但是增速已出现逐年下滑态势 。
低迷的苏州 , 需要援助 。
但在当下普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 , 作为全国最强的地级市 , 苏州至今没有机场 。 在最新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 , 上海被提及54次 , 南京被提及47次 , 杭州被提及32次 , 而苏州仅被提及13次 。
在大力发展都市圈、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时代 , 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似乎更像长三角地区的核心 , 苏州享受到的政策红利看上去少的可怜 。
富民之智
1688年 , 英国发动了一场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革命 , 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的时代 。 曾有无数学者研究 , 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中国 , 以苏州为代表江南富庶地区 , 有着同样发达的工商业基础和资本 , 却没有形成推翻封建王朝的资本主义力量 。

不论如何分析原因 , 历史没有如果 , 但有一个历史细节 , 却值得后人玩味 。
元末明初 , 曾有一个商人以苏州为都城 , 在江南最富庶的地区建立了一个“商人之国” 。 盐商出身的他 , 深知江南地区百姓疾苦 , 在驱逐元朝当地统治者后 , 他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 , 发展农桑 , 并自己铸造货币 , 取代了当时早已通货膨胀的元钞 , 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 。
在天下大乱的元末 , 江南在他的统治下成为唯一一片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的净土 。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都曾在他手下当官 。
他的名字叫张士诚 , 原名张九四 。
然而 , 张士诚的割据政权很快就被朱元璋消灭 。
时至今日 , 他的墓碑仍在苏州被人纪念 。 苏州至今保留着一个奇怪的风俗 ,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 , 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就会有星星点点的香烛插在地上 , 俗称“烧久思香(九四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