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宗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先秦儒家心性与世功关系的解析
在《论语·里仁》中 , 记录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 , 原话是说“不患无位 ,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已知 , 求为可知也 。 ”在先秦诸子生活、游历的春秋战国 , 诸子有一层独特的社会身份 ,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 , 对这层身份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 即“游士” 。 游士 , 既需要德性存养以安身 , 还必须有文武诸艺以立命 。 孔子所开创和代表的儒家 , 就是这样一个游士群体 , 他们既需要德性 , 又需要成就世功 。
汉儒与宋儒对心性、世功的分歧
本文插图
始成于西汉武帝朝的儒学形态 , 仍保留着先秦儒学崇尚世功的原则
汉代自从武帝朝开始 , 将已经杂糅阴阳学说较为圆熟的儒学思想 , 纳入了自身的官学体系之中 。 此时的儒学 , 虽不似先秦时期那样纯粹 , 但其崇尚基本宗旨 , 还能够与汉武帝一朝的功勋事业保持契合 。 因此 , 注重世功就成为了当时儒学的论证方向 。
“不患无位 ,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已知 , 求为可知也”在这种情态下 , 就自然被解释成士人当奋力获取掌握位尊者的赏识与认可 。 俗话说 , 学成文武艺 , 卖与帝王家;帝王不取 , 则卖与识家 , 总之不能浑浑噩噩的憋屈死 。 这可以看做是对儒学世功理念的通俗解读 , 这种解读并非没有道理 , 因为身为游士的孔子本人 , 就有待价而沽的意愿 , 他老人家也不愿做个“系而不食”的瓠瓜 。
本文插图
程颢(左)、程颐(右)的理学思想 , 对世功的探讨是相对收敛的 , 谢显道、洪迈都有这种道学倾向
在道学思想泛行的宋代 , 如果这样解读孔子的话 , 恐怕会遭到宋儒的指责 , 而且其中还会有一个吊诡的现象 , 那就是指责你的人 , 或许本身就已经功成名就 , 最不济也能确保衣食无忧 , 不必为求存需求而劳碌奔走 。 举例来说 , 宋代的儒者谢显道 , 他对孔子“不患无位 , 患所以立”的解释 , 就有比较浓厚的道德宣教色彩 。
谢显道觉得 , 崇尚世功的人 , 总把孔子看成谋取功业的游士 , 这其实是因为自己郁郁不得志 , 进而亟需获取他人认可的焦虑显现 。 孔子 , 无疑是德高智绝的君子 , 这样超脱于世俗的人 , 不被世俗中人发掘 , 应该是非常自然的 , 因为世俗中人理解不了太高于时代的圣人嘛!君子安身立命 , 就应当以孔子为师表 , 不必非得闻达于诸侯 , 倘能够安贫乐道 , 不是更加可贵么?
著有《容斋随笔》的洪迈 , 因为他也生活在宋代 , 因此他的致学理念 , 也会含有宋儒的道学影响 。 在解读“不患无位 , 患所以立”的时候 , 其观点与谢显道就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 洪迈觉得君子处世 , 不必担忧自己是否有显赫的名声 , 而最需担忧的恰是自己在追求世功的途中 , 不可错失了本具的德性本心 。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范本
所谓德性本心 , 或者叫做道德本心 , 最初来自于先秦儒者孟子的学说 。 孟子 , 是孔子的在传弟子 , 确切来说是孔子的嫡孙子思的门生 , 后世尊孟子为亚圣 , 从中可见孟子对孔子之学的继承关系 。 孟子认为只要生而为人 , 就先天具有“恻隐之心”(见《孟子·告子上》) , 恻隐之心是成就“仁”这种至上德性的潜能 , 这种潜能也可以称为人之本心 , 是所谓“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 。
于此同时 , 义、礼、智这些孔子所推崇的德性理念 , 孟子都认为人是先天具有这些德性潜能的 , 只是这些潜能需要后天的存养功夫和入世历练 , 才能使之完善充实 。 人只有经历过这种入世的磨砺 , 才能将处于潜能状态的德性本心 , 圆满于天命之性 。 孟子的心性论 , 可以视为儒家心性学说的合理范本 。
推荐阅读
- 经史合参|皇帝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别以为做皇帝很快乐,真实生活比你还苦
- 经史合参|清朝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企业还剩几个?能留下来的全是世界500强
- 『医院』50岁男子病愈出院,查病例查出“月经史”,医院:别问我,晓不得
- 【医院】男子病历有月经史等:保险公司拒理赔 医院拟诉其诽谤
- 医院 男子病历有月经史等:保险公司拒理赔 医院拟诉其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