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杂志合资下滑自主利薄 第三次创业路向何方,长安汽车净利暴跌488.81%
文章图片
文:赵建琳朱耘
ID:BMR2004
亏得厉害!
近日 , 长安汽车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 , 该年总营收705.95亿元 , 同比增长6.48%;归母净利润亏损26.47亿元 , 同比上年下跌488.81% , 是上市23年来的首亏 。
《商学院》采访人员注意到 , 若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为统计指标 , 则长安汽车在2018年就已由盈转亏 。 该年 , 长安汽车归母净利润为6.81亿元 , 扣非后为-31.65亿元 , 主要是28.73亿元的政府补助帮助减少亏损额 。
文章图片
(图源自长安汽车2019年年度报告)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采访人员表示 , 2019年经营业绩亏损主要受销量下滑和投资收益减少影响 , 但归母净利润在该年企稳回升态势明显 , 第四季度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 实现从三季度起连续五个月销量环比增长 。
采访人员从长安汽车产销快报中看到 , 2019年长安汽车总销量约176万辆 , 同比下滑15.16% , 下滑幅度高于全国汽车销量8.2%的下滑幅度 。 销量下滑主要来自合资品牌长安福特 , 其全年仅售出约18.4万辆 , 同比下跌51.3% 。
文章图片
(图源自长安汽车2019年12月产销快报)
一直以来 , 长安汽车的“利润奶牛”都是长安福特 , 在长安汽车归母净利润达102.85亿元高峰的2016年 , 长安福特的投资收益为其贡献了88.31% 。 但当其2019年销量遭遇“滑铁卢”时 , 利润也断崖式下滑——该年长安福特的投资收益为-19.29亿元 , 同比下滑379.85% , 占长安汽车归母净利润的72.88% 。
依赖长安福特的投资收益 , 对长安汽车来说 , 是一荣俱荣 , 一损俱损 , 更需担忧的是 , 这种依赖侧面反映出自主品牌的相对弱势 。 2017年至2019年长安汽车产销快报数据显示 , 自主品牌年销量分别为114.35万辆、92.18万辆和84.96万辆 , 销量逐年下滑 。
对此 ,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称 , 一方面是受车市“寒冬”大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长安汽车主动变革 , 于2018年发起“第三次创业” , 优化产能产品结构 , 三年来累计淘汰20余款低竞争力产品 , 关停并转整车产能140万辆、发动机产能126万台 , 聚焦全球研发资源打造市场、用户认可的经典产品 , 2019年公司自主品牌单车市场均价提升4800余元 , 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
自主品牌量大利却薄
尽管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在下滑 , 但其在总销量中仍然占较大比重 , 2017年至2019年 , 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在总销量中分别占比39.81%、43.12%和48.27% , 但贡献的净利润却远不如长安福特 。
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钟师认为 , 需要看自主品牌中的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具体销量 , 对车企而言 , 真正赚钱的还是轿车、SUV这样的乘用车业务 , 微面类型的车型利润薄 , 如果放在一起统计 , 就会把总体利润拉下来 。
2018年 , 长安汽车发布“第三次创业”的战略规划时 , 还同时梳理了自主品牌架构 , 形成长安乘用、欧尚汽车、凯程汽车和中高端乘用四个独立品牌 。 其中 , 长安乘用与欧尚汽车属于乘用车 , 凯程汽车属于商用车 , 中高端乘用是未来品牌重心 。
据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提供的2019年销量数据 , 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累计销量为133.1万辆 , 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年销量为81.1万辆 , 粗略计算可得 , 长安系中国品牌商用车年销量约为52万辆 , 在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中占比近40% 。
对于自主品牌利薄的问题 , 相关负责人回复道 ,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品质 , 产品性能测试试验类型和标准也对标国际一流车企 , 致使单车试验验证成本及配置成本上升较多 , 在底盘、噪声控制等方面的配置成本比其他车企同级别车型大多高5000元-8000元/车;公司每年还约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 , 且在持续增加;着眼长远 , 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到智能化、新能源等领域进行未来科技研发 。
“大量的研发投入、前沿领域投入和较高的产品配置成本 , 虽然短期内使得公司盈利能力承压 , 但从长远看 , 产品质量和科技实力得到提升 , 有利于公司打造一流品牌 , 实现盈利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 为股东提供长期、稳定和良好的回报 。 ”该负责人阐释道 。
据该负责人提供的数据 , 2019年长安汽车自主净利润已呈逐季环比增长态势(Q1:-17.07亿;Q2:-4.25亿;Q3:0.48亿;Q4:15.96亿) , 三季度开始扭亏为盈 , 综合毛利率也从一季度的5%大幅提升至19.8% , 期间费用占比同比下降1.43% , 整体经营业绩明显改善 , 盈利能力已进入上升通道 。
但在业内人士和经销商看来 , 利薄还有更多原因 。 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贾新光认为 , 关键是品牌竞价能力不够强 , 没办法主导市场 。 当溢价能力不够 , 市场竞争又激烈时 , 为了保销量 , 企业往往会降价 , 一降价 , 就会进一步压缩利润 。
推荐阅读
- 快递杂志|中通、顺丰成分红大户!上市快递公司分红能力大比拼
- 兵器杂志|欧美经济无法向中国一样出现反弹,美媒:中国经济V型复苏
- 消费者报道杂志社|强制观看开机广告:打开电视的第一秒钟,你的权益就可能被侵犯了
- 检察风云杂志TB|监控显示保险箱被盗,账目却对得上
- 五分钟法商学院|如何定罪?,金融票据诈骗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 宋茜复古造型杂志大片 带你一秒回到80年代
- 6月穿什么?100套时尚杂志搭配都在这里了!好看炸!
- Nature|自然杂志:光解水催化剂效率接近100%!马斯克移民火星计划有新招了
- 挖贝网|金莱特与艾易西拟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 拟定注册资本1亿元
- 英国《自然》杂志援引专家观点:美终止与世卫关系将损害国际卫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