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八两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古代的秤 , 一斤为何是十六两?暗藏古人大智慧!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 , 少二两少禄 , 缺三两折寿!

半斤八两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本文插图

有个成语叫“半斤八两” , 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 , 实力相当 。 “半斤八两”一词 , 最早出自佛教的禅宗史书、宋·释普济编著的《五灯会元》 :“问:‘来时无物去时空 , 二路俱迷 , 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 , 秤尾八两 。 ’”
“半斤”与“八两”怎么会一样呢?原来 , 这与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市斤有关 。 市斤是我国古代重量度 , 简称“斤” 。 人们常说的“几斤肉”、“几斤棉花”等 , 现在还是我国一般市场上通用重量单位 。 只是 , 旧时的一市斤不像现在是十两 , 而是十六两 。 所以半斤就是八两 , 八两就是半斤 , 二者是一样的 。 那么老祖宗为什么要定十六两为一斤呢?这其中隐含着什么奥秘呢?
1/一斤十六两是谁规定的?

半斤八两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本文插图

这事要还得从秦始皇说起 。 秦朝以前 , 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 , 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 。 秦朝统一六国后 , 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 , 由丞相李斯负责起草文件 。 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 , 惟独对于“衡”的标准如何定 , 李丞相却拿不定主意 , 于是去请教始始皇帝 。 秦始皇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 。
李斯面对“天下公平”四个大字却百思不得其解 。 为防止皇帝怪罪 , 于是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相加 , 就成了“衡”的单位 , 一斤等于十六两 , 那么半斤就是八两 , 正好相等 。

半斤八两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本文插图

上面的故事虽然精彩 , 但是 , 在秦汉的历史典籍中没被记载 , 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之言 。 故事虽是后人杜撰的 , 但是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决策确是真实的 , 所以 , 说“一市斤为十六两” , 与秦始皇有关 , 并非妄言 。
2/一斤十六两是如何出台的?

半斤八两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本文插图

而真实的情况则是 , 由于六国度量衡不一致严重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 , 李斯上奏皇帝 , 建议废除六国旧制 , 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 , 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 李斯奉命制定的衡制 , 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 , 二十四铢为一两 , 十六两为一斤 , 三十斤为一钧 , 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
李斯之所以做如此规定 , 是因为他老人家是经过实地考察后 , 才做出的 , 是顺应了当时市场交易现状的 。 因为 , 那时的“杆秤”与现代不同 , 而是最原始的“天平” 。

半斤八两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本文插图

根据纸草书的记载 , 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 , 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 。 还有人说 , 天平的出现 , 比这个时间还要早 ,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 。 我国到了春秋晚期 , 天平和砝码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当精密 。 以竹片做横梁 , 丝线为提纽 , 两端各悬一铜盘 。 后因天平称重物比较麻烦 , 改为“铨” , 称量小物时才用天平 。
二十四铢为一两:有些物品很珍贵 , 比如药材 , 这些物品所有者会有精确地称 , 为了方便使用 , 所以为24 , 可称半两、三分之一两、四分之一两 , 六分之一两等等 。

半斤八两十六两秤的背后的秘密: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