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懂消费者的城市

来源:冰川思想库▼近期社交媒体 , “五五购物节”已成热词 。 尽管初次亮相 , 从影响力和录得数据看 , “五五购物节”已成为一个有特色的中国购物节 , 当无异议 。为什么说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懂消费者的城市
▲上海“五五购物节”成网络热词在“刺激消费”当仁不让成为各地恢复经济重要手段的“后疫情时代” , 这一新的购物节尤其令人瞩目 。01“五五购物节”5月4日晚启动 , 成绩堪称骄人 。 实时监测数据显示 , 上海地区消费支付额实现3分钟超7000万 , 6分钟达到了1亿元 。恢复经济增长是当务之急 。 “五五购物节”作为第一出“大戏”上演并取得不俗成绩 , 上海作为“先锋官”率先出阵 , 亦属实至名归 。为什么说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懂消费者的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 , “五五购物节”中一起发力的 , 不乏上海本地互联网企业 , 如拼多多 。5月4日中午12点 , 仅拼多多平台已发放价值超过20亿元的现金券和满减优惠券 , 直接带动线上和线下交易额超过40亿元 。拼多多在“五五购物节”卖车的消息也一直备受关注 。 4日晚8点 , 拼多多以“五五折”价格上线凯迪拉克XT5豪华版等首批30台上汽集团旗下的品牌车型 。 官方每台直补最低超过10万元 , 最高超过15万元 。 活动在当晚准时启动后 , 30台汽车即刻秒光 。 我的一位朋友就有幸“拼”到一辆 。为什么说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懂消费者的城市
当然 , 还有携程、小红书、B站、喜马拉雅等 。 可以说 , 这次“五五购物节” , 不仅是一次由上海发起的抗击疫情、复苏经济大动员 , 也是上海本地互联网企业的最新检阅 。 上海新兴互联网公司未必尽皆亮相 , 但已展示出比上一年更为强大的阵容与实力 。就在几年之前 , 曾有过一个流传甚广也够响亮的问题: “上海为什么没有BAT?”由此进一步 , 就是“上海是否错过了互联网?”在一篇相关文章里 , 我看到作者非常肯定地下了结论:“上海在互联网方面只会与北京深圳乃至杭州越差越大 , 已经没有了赶超的希望 。 ”几年过去 , 上面的两个问题 , 没有人再提起 。 或者说 , 这次“五五购物节”上海的表现 , 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上海 , 并没有错过互联网 。02上海曾经是、现在也是中国商业文明最为浓厚的大城市 。中国第一座现代商场、第一家现代银行、第一份报纸杂志、第一盏照明路灯、第一个抽水马桶……上海始终开全国消费风气之先 。为什么说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懂消费者的城市
▲上海南京路(图/图虫创意)1936年 , 五家百货公司营业额高达2674万元 , 远超全市700家中小规模零售店销售额的2000万元 , 百货公司业态主导了上海零售业 。 以大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力量 , 重塑了上海市民的消费文化 , 进而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消费文化 。 甚至在几十年之后的中国 , 大部分城市的商场功能布局 , 仍需复制模仿早年上海滩的百货公司 。这样一个上海 , 让人以为一切都像不灭的霓虹灯一样恒久不变 。 然而上海终究还是迎来了蜕变 。1949年之后 , “消费型”上海逐渐隐退 , “工业生产型”上海站上前台 。 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 , 上海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消费品牌生产高地 。不过 , 在成为“消费品牌生产高地”的同时 , 上海也曾经“错过” , 比如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 。 据统计 , 上海曾有超过一百多万人生活在棚户区 。有人说 , 其实在1980年代 , 上海还是感受到了某种失落 。 直到1990年代 , 上海才开始迅猛发展 。 这座城市用魔幻般的速度迅速更新 。上海人的消费能力与热情出现了“报复性增长” 。 1995年 , 中日合资的第一八佰伴商场试营业 , 当天共有107万消费者涌入购物 , 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为什么说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懂消费者的城市
▲1995年 , 第一八佰伴商场当年开业(图/网络)毋庸讳言 ,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 , 有天时 , 有地利 , 有人和 。 上海的“错过”是偶然的 , 短期的 , 不确定的;上海商业文明的复苏 , 消费文化的繁盛 , 是必然的 , 长期的 , 确定性的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种种 , 上海不再那么纯粹——或者说 , 上海从来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纯粹的城市 。上海不只是上海史上的上海 , 它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上海 。 这个城市可能不是那么机敏迅捷 , 可能不是最为高调先锋 , 但它承载的责任 , 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 都不是其他城市所能轻易代替 。也许在一次呼啸而过的潮流中上海不在最前面 , 但在一次重大疫情考验后亟须有一个城市站出来登高一呼、重振经济信心的时候 , 这个城市 , 是 , 也只可能是上海 。03回望上海商业史中的几个镜头 , 不难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 , 上海这个城市 , 消费导向的商业文明在骨子里 。 它不会因为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就被轻轻抹去 。 商业文明依附于人 , 也服务于人 , 只要这个城市的人还在 , 这种商业文明的底色就还在 。 甚至一个成功的公司即便总部不位于上海 , 它的CEO、掌舵人 , 可能也来自上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