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们现在对社区概念的理解不够比较狭窄或者社区模式会有更好的思维创新?

简说我的看法:1、关系是渠2、内容是水建立关系是让水流通起来。这个问题本身不该讨论于模式。应更集中在产品上。无论是蓄水还是挖渠,结果导向的不同,都在于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运营上。所谓的社区模式,只看有没有更好的产品出现。方向即在于:1、是否更方便的产生内容(比较难)2、是否更高效的传播内容3、是否更有条理的汇集内容4、是否能保护隐私(这与2、3是相关的)
■网友的回复
现在不同的社交平台,针对的用户群都是不同的。拿一些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举例:比如facebool和人人网(以前叫校内),针对的是学校的学生,使用人人网的人们即使在毕业后仍然会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网站的受众不断的拓宽。开心网则在一开始针对是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族。腾讯QQ在最早和新浪UC还是UT竞争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走平民快捷低配置的文字聊天路线,最后与新浪强调稳定语音的UT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也正因为此,才让QQ占领了广大的市场。腾讯帝国也因此才能在QQ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常立体的社交平台,包括QQ空间、朋友网、游戏人生等针对不同用户群的社交平台。微博的出现在一定出现颠覆了这个情况,微博靠的是快捷的非实时沟通,根据地理位置,和用户自己选择”关注“的对象形成由用户自发形成的单向信息网络,再通过引导用户从单向变为双向让社交成为可能。甚至让微博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发布平台。对于设计新的社交平台,首先要想的是这个平台在一开始针对什么类型的用户群,如何让这些用户有话题感。下一步是如何培养用户数量,以及让用户在这个平台上能持续的交流,扩大自己的圈子。其实,在现在的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冗余的,用户是在被动的接受各种被推送的信息,有点像RSS订阅的味道——我关注了你,那么你发布的任何消息都会被我看到不论我想不想看。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个平台的微博,还是哪个平台的社交网络,都会有大量的写手在制造话题,引导用户关注自己,以让每个用户都有足够多的信息铺满屏幕。在现在,我们还会看到类似”微信“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移动终端的社交时代已经彻底来临了,如何能更好的应用移动终端,让移动终端与非移动终端的社交网络实现有效互联,甚至跨社交网络互联,也许是下一个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