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反思精神,才能读懂《后浪》

《后浪》发布已近三天 , 热度未退 , 争议的热度也未退 。 赞成者觉得它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 很励志 。 批评者认为片子“以偏概全” , 只能代表一部分青年 。 其实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对一部作品 , 争议的最大意义不是一定要分出对错 , 而在于启发思考 。 看待《后浪》 , 需有反思精神 。 青年干部 , 更需有反思精神 。在反思中提高认识 。 比方说 , 有人质疑视频中“选择的权力”是浮夸 , 其实并非浮夸 。 因为选择的权力并不等于选择的能力 , 要认识到能力才是选择的前提 , 如果没有过强的能力 , 再多的机会也无法选择 。 有人质疑“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 并搬出鲁迅先生来辩驳 。 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大前提:时代 。 鲁迅先生身处的时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黑暗的时代 , 赞美是不合理的 。 当代青年身处的时代是数百年来中国最强大、最繁荣、最自信的时代 , 嘲讽和否定是不合理的 。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时代的潮流 , 青年看问题当然也要结合时代、结合实际 。 青年干部直接从事着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 , 直接面对人民群众 , 是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否高质量落实的具体力量 , 更要提高认识 , 站在时代的此基础上看《后浪》 , 坚定信念 , 一往无前 。在反思中找准定位 。 有网友指出 , 《后浪》中出现的潜水、皮划艇、攀岩、跳伞代表了少部分成功的青年 , 却忽视了在人生路上艰苦奋斗的青年;宣扬了旅游、艺术等诗意与美好 , 却忽视了加班加点、失业与流浪的辛酸 。 这样的看法没错 , 但要在一部三分多钟的短视频里鲜明的表达主题 , 必然有取舍 , 这是《后浪》不得不存在的缺憾 。 不过 , 这缺憾引起的争议反映出不少青年与视频中的青年生活方式、生活品质存在差距与差异 , 也不是坏事 。 差距、差异可以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时代的差距 , 可以通过对比他人找准自己的定位 。 青年未必要去追求视频里那种生活 , 那种生活也未必就是最有价值的生活 。 通过反思与对比 , 青年对自己的人生会有更准确的定位 。 作为青年干部 , 一边是绚丽多姿的青春 , 一边是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事业 , 要像《后浪》里那些UP主那样去享受 , 显然不大现实 。 因此 , 要认清自己的定位 , 立足本职工作 , 坚守初心与使命 ,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反思中热爱生活 。 只有把抱怨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 , 才能走向成功 。 《后浪》里展现的很多美好生活 , 在寒窗苦读的学子、外出务工的青年、快递小哥等群体看来 , 有些遥远 。 但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大好的时代 , 是毋庸置疑的 。 有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舞台去创造 , 也是不争的事实 。 前行的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 需要面对很多艰难险阻 ,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 只要广大青年用好时代的福利 , 坚持理想 , 敢于拼搏 , 就一定能闯出一番天地 。 作为青年干部 , 认识到这些差距 , 更应感到任重而道远 , 更需提起精神 , 担好初心与使命 , 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生活的爱去干事创业 , 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 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来源:红网作者:汪祯茂


    推荐阅读